第104节
作者:阮阮阮烟罗      更新:2024-01-08 10:33      字数:8359
  第192章 归家
  是年冬日,澄定多年的大梁朝,并不平静。
  不仅边漠战况激烈,京城也是风云迭起,先是皇后娘娘突然薨逝,再是华阳大长公主被关监府中,先前传言中的定国公谋逆案或有冤情,也被正式摆上台面,刑部侍郎温羡,领一众官员,主查此案,伴随着定国公府彻查洗冤,圣上以此为契点,大力肃清华阳大长公主多年党羽,大梁朝廷上下,与这凛寒冬日一般,一片严冷。
  前朝多事,后宫也不安宁,常年体弱多病的太后娘娘,因皇后娘娘突然薨逝,伤心过度,缠绵病榻,一直休养到来年开春,方病体初愈,震荡前朝,也一直持续到来年三月,方随着温暖春意,诸事平定。
  曾经盘根错节、势力庞大的“公主党”,被彻底肃清,定国公府正式翻案,诸世家联名上书请杀华阳大长公主,但为圣上以武安侯尚在边漠抗敌为由,为安人心,暂时搁置,仍以关监处理,待武安侯回京再做定夺。
  此外,因从前的定国公府邸,在谋逆案后被圣上赐予裴相,在定国公府正式洗冤翻案后,裴相曾主动上书要将府宅退还薛贵妃,为贵妃娘娘婉拒,圣上将原来空置的永安公主府,改为定国公府,新的定国公府,一如作为公主府时,无主定居,只因薛家唯有贵妃娘娘与太子殿下两位后人,而这二位当朝圣上的心尖子,怎么可能离宫别居?!
  因圣上对薛贵妃的宠爱,早在当初圣上在建章宫前说出那番惊世之言时,就已传得世人皆知,如今皇后娘娘薨逝,薛贵妃家族洗冤,身份清明,又是太子殿下之母,故而前朝后宫都以为,三月份的先蚕礼,将由位分最高的薛贵妃,率领众嫔妃及诸公卿列侯夫人,前往先蚕坛,祭拜嫘祖、采桑喂蚕。
  但真到了那一日,真正在先蚕坛主持先蚕礼的,却是位分仅次于贵妃娘娘的惠妃娘娘,而薛贵妃本人,并未出现在先蚕坛。
  有传言贵妃娘娘骤然失宠,有传言贵妃娘娘身体抱恙,也有传言之所以是素日淡宠的陆惠妃娘娘,代行先蚕礼,是因为边漠捷报频传,侵扰大梁的北蛮被彻底赶出拓雷山脉,燕州边漠至少可保十年太平,惠妃娘娘的父兄,与武安侯连同立下如此显赫军功,圣上为表示对她父亲威武大将军陆远道、兄长宁远将军陆峥的褒扬嘉赏,遂将这等天下第一的女子荣耀之务,交予惠妃娘娘。
  而对于贵妃娘娘并未出现在先蚕礼现场,众人心中猜测,贵妃娘娘许是因为圣上此举、心中不快,然不快也无用,贵妃娘娘再得圣宠,薛家亦是无人,贵妃娘娘身后,唯有一个养兄温羡,尽管未来的驸马爷、刑部侍郎温羡,深得圣上重用,但再得重用,区区一人,再怎么青云直上,又怎可与一绵延经营百年的家族相抗衡?!
  猜测感叹之余,一些世家大族的心思,也随之活络起来,深得圣宠的贵妃娘娘,背后既无家族支撑,又有太子殿下在手,如能与之结成利益联盟,互为倚仗,今日他们助保贵妃娘娘与太子殿下,日后太子殿下登基,成为大梁朝的新天子,他们也将得到重用,岂不是两全其美之事?!
  于是乎,这些并无女儿姐妹身在后宫、抑或对女儿姐妹诞下龙裔已不抱希望的世家大族,心思活动,颇想将家族的橄榄枝,递到贵妃娘娘手中去。
  然而,贵妃娘娘一直伴驾住在建章宫,莫说建章宫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就是有缝可钻,圣上自去冬至今春,大刀阔斧地整顿朝堂,众臣也不敢在这时候,在圣上眼皮子底下干这事,遂都只能忍等着,忍等贵妃娘娘离开建章宫时,派人寻找接触机会。
  但,贵妃娘娘极少出现在人前,也几乎不出建章宫,朝臣们最近一次见到贵妃娘娘,是太后娘娘病体初愈、圣上请太后娘娘移驾上林苑散心赏春的那几日,有见贵妃娘娘侍奉在太后娘娘身旁,此后回宫,贵妃娘娘又如从前一般,“神隐”于建章宫内,就连一众妃嫔也见不到贵妃娘娘玉颜,后宫诸事,都暂由惠妃娘娘代为执掌,有说这是因为贵妃娘娘亲自照顾太子殿下,圣上怜惜贵妃娘娘身体,不愿其太过操劳的缘故。
  种种猜测,不一而举,总之相对之前数月的紧张纷乱,时至这桃花三月,诸事平定,政治清明,一切安宁不紊,朝中唯一的大事,就是武安侯与宁远将军,将率军凯旋而归,届时华阳大长公主将被如何处置,诸世家暗中猜测、翘首以待。
  华阳大长公主,这个曾在大梁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威赫封号,如今已少有人提,偶被提起,也是被讨论将会有何下场。
  有人说她弄权多年,恶行累累,又负有定国公府满门性命,在大梁律法之下,必死无疑,也有人说薨逝的皇后娘娘,似已一己之身,求赎母罪,即将回京的武安侯立下军功,手中又有祖传丹书铁券,届时或可叩求天恩,保下华阳大长公主一命。
  但,纵可留有一命,从九重云端跌到恶臭泥沼的华阳大长公主,余生定也如行尸走肉一般过活,世间再无骄横悍烈的华阳大长公主,有的,只是一个失败透顶、一无所有的负罪妇人。
  曾经这短短的六字封号,灼烧在温蘅的心间,让她日夜不宁,但如今,它已占据不了她的心房分毫,她的心里,唯有“家人”二字。
  自太后娘娘凤体康复,便回住到青莲巷家宅的她,每日里守着晗儿、陪着父亲,白天照看爱子,笑看父亲含饴弄孙,黄昏时,等待哥哥自官署回来,亲自下厨烹制佳肴,等天入夜,一家人围坐在膳桌之前,在温暖灯光下,含笑举箸用膳,说些今日趣事,膳罢再同陪晗儿玩耍,闲话用茶,待倦意上来,便踏着月光,回房梳洗安歇,在晗儿香甜睡颜的陪伴下,沉入梦乡。
  这一日日平静自在的生活,令身在这座酷似琴川家宅宅院里的温蘅,有时候都不免有些恍恍惚惚,好似自己真身在琴川家中,与亲爱的父亲和哥哥,过着从前平淡自在的日子,但很快,孩子清甜的“咯咯”笑声,就会将她唤醒,令她唇际也不由跟着浮起笑意。
  ……不是从前的一家三口了,多了一个孩子呢,是一家四口了……
  午后的温暖春阳下,温蘅望着亭中的父亲像小孩儿一样,不住地做鬼脸逗晗儿发笑,含笑从春纤手中接过果盘,走上前去。
  七个月大的晗儿,已经会坐了,他原稳稳当当地坐在他的“特制宝座”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好玩的鬼脸瞧,咯咯直笑,可听脚步声转头看去,见是温蘅来了,好像还端了好吃的东西过来,两颗墨葡萄般的大眼睛,登时就只水汪汪地盯着温蘅瞧了,边吮着小手,边专注地盯着温蘅的动作,看她捧起一碟香甜甜的杏子,不由双目更亮,头也往前伸了伸,晶亮的眸光紧紧黏在那碟杏子上,随着温蘅的动作,偏移转看。
  温蘅将那碟洗好的杏子,放在父亲面前,再抬首看去,见晗儿的小脸写满了失落,眸光微恹、眉头微皱地盯着她看,好像委委屈屈,忍俊不禁地勾指轻刮了下他的小鼻道:“这不是给你吃的~”
  她将随同果碟端来的红釉盖碗捧在手中,揭开碗盖,给晗儿看里头新捣的樱桃果泥,“这才是你的~”
  虽还不会说话,但嗅到樱桃甜香的晗儿,立时眉眼弯弯,小手挥舞着“呀呀”了两声,示意现在就要吃,他一刻也等不得啦!!
  温蘅看晗儿这着急的小模样,唇际笑意更深,执勺在手,舀着碗中的樱桃果泥,慢慢喂给晗儿吃,才喂了没几下,就见春纤走近前来,轻对她道:“小姐,陛下来了……”
  温蘅手中动作一顿,抬首看去,见皇帝身着一袭雨过天青色苏罗春袍,在家仆引路下,已走过了月洞门,正朝这里走来,微垂下眼,边继续舀喂晗儿樱桃果泥,边轻声吩咐春纤道:“你去沏杯茶送来吧。”
  春纤应声去了,正美滋滋品尝杏子的温父,一抬头,见那“小贼”又来了,登时脸往下沉。
  ……坏家伙,每次来都会一待大半天,有时候还会把阿蘅和宝宝带走,一两天都不在家……要是他哪天把阿蘅和宝宝带走了藏起来,再也不让她们母子回来怎么办……
  ……要小心!要警惕!!
  温父咽下口中杏肉,精目炯炯地盯着来人,看他走进亭中后,先握了握宝宝的小手,再和他打招呼,而后在阿蘅身边坐下,安静地看了会阿蘅喂宝宝后,说让他来,从阿蘅手中接过果泥碗,边给晗儿喂好吃的,边问阿蘅和宝宝近况,碎碎叨叨地说了不少话。
  如临大敌的温父,一直等着“小贼”又开始老调重弹,说什么“母后很想晗儿”之类的话,意图把阿蘅和宝宝诓走,可这一次,他一直等到暮色西沉,在这坐了大半个下午的“小贼”,竟都没提这话。
  ……难道……天气越来越暖了,坏家伙,也跟着转性了?
  温父正这么疑惑地想着,听阿蘅说“陛下该回宫了”时,“小贼”默了默道“朕今晚就住这儿吧”,登时一扫疑惑,怒目圆睁。
  ……呸!还是坏家伙!!
  第193章 畏见
  华阳大长公主及其党羽终于倒台,定国公府谋逆案终于洗清,长期以来,悬在阿蘅头顶、威胁她性命的两道冰冷铡刀,终于化为虚无,一年多来为此殚精竭虑的温羡,也终能松了一口气,卸下这一年多的肩头重担,宽松了许多。
  本就心情松快不少的他,见太后娘娘凤体康复后,阿蘅便带着晗儿,住回了青莲巷家里,更是心中欢喜,每日里身在官署做事,都忍不住想在家的阿蘅、晗儿和父亲正做什么,一到时辰,就推掉所有应酬,迫不及待地离署往家赶,想要早些见到这世上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人们。
  还记得,阿蘅刚回来的那一天,他都因巨大的惊喜,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苦等了许多日日夜夜的父亲,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伸出手来,揉了又揉,见眼前的“幻影”,始终没有消失,才怔怔地向阿蘅走去。
  父亲一步步走得很慢,在走到阿蘅跟前时,也不动作,只是静静地怔望着她,在听阿蘅轻唤一声“父亲”时,愣默许久,方微颤着唇,几不可闻地轻应了一声,像是犹不敢相信眼前之人为真,怕声音稍大些,就会惊醒这来之不易的美好梦境似的。
  直到阿蘅握住父亲的手,再一次柔声轻唤“父亲”,父亲小心翼翼的眸光,才湿润地亮起,唇角越颤越厉害,像是想说什么,可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身体也跟着直发抖,在弯身躬下的瞬间,呜咽着哭出声来。
  父亲一掉眼泪,阿蘅的眼圈儿立也红了,他忙在旁极力劝慰,父亲虽在劝慰下,渐渐止了泪水,可抓着阿蘅的手,一直紧紧不松开,像怕一放手、阿蘅就会不见,抿唇抽噎着盯望了阿蘅一会儿,忽地想到一事,急急地对阿蘅道:“我……我有好东西送给你……”
  父亲拉着阿蘅急往自己房间去,阿蘅在看到半屋子大大小小的兔儿灯时,强忍多时的泪水,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父亲原已止了眼泪,一见阿蘅掉泪,着急得又要哭了,急问阿蘅在外头是不是受了很多苦。
  阿蘅摇头,抹着泪笑对父亲道:“没有……没有受苦……我很好……一直都很好……”
  他忍着心头酸涩,帮着在旁安慰父亲,父亲终于渐渐平复了情绪,也终于注意到阿蘅没有“圆圆的肚子”了,探头四看,“我们家的小宝宝呢?”
  侍女春纤抱了孩子过来,父亲眼也不眨地凝望着小小的婴儿,轻轻地碰触他的小手小脚,在这一生第一次的祖孙相见里,小心翼翼,爱若珍宝。
  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阿蘅的孩子——当朝太子殿下。
  对这孩子,他委实心情复杂,一方面,这是阿蘅的亲生骨肉,阿蘅为他怀胎九月,倾注了大量心血,这孩子的存在,也在极度危险的时候,不仅襄助阿蘅暂离险境,还为他调查定国公府谋逆案,争取了大量时间,他本该喜爱他才是。
  可另一方面,这孩子,也代表着阿蘅屈辱痛苦的过去,是她被圣上仗权欺辱留下的伤痕,他看着这孩子,都忍不住回想过去,忍不住为阿蘅感到痛苦,心中的恨怨如潮翻涌,令他难以将这孩子,同他父亲彻底割裂开来,何况阿蘅呢……阿蘅在面对这孩子时,心情定比他,还要复杂百倍千倍……
  他原是这样想的,可看阿蘅在家住下,看阿蘅对孩子无微不至、毫无嫌隙,倒是他想错了,阿蘅没有将这孩子同他父亲,紧紧联系在一起,同那段暗无天日的屈辱时光,紧紧联系在一起,而是完完全全将这孩子,视作她自己一个人的孩子,视作新生与希望,发自内心、毫无保留地,深深爱着他。
  他在旁看得久了,也将心中对这孩子的芥蒂,慢慢放下了,阿蘅喜欢的,就是他喜欢的,这孩子能让阿蘅重新欢笑,能让阿蘅怀有希望地开始新生活,这是世上其他所有人,都做不到的,这孩子的存在,不仅在关键时刻,保住了阿蘅的性命,也像一缕阳光,照亮了阿蘅的心,让她有可能慢慢地走出过往的阴霾,尽管这时间,或许需要很久很久,但孩子,会长长久久地陪着她,抚慰她的心,还有他和父亲,他们也会陪着她,和孩子一起,用团圆和美的新生活,慢慢抚平她心中的伤口。
  这孩子是阿蘅的孩子,也就是温家的孩子,试着放下心结的他,再看晗儿,也渐渐喜欢起来,晗儿本就是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眉眼间,也生得颇似阿蘅,不会叫人瞧着瞧着就往不堪的旧事上想,天生地顺他母亲心意,也让他渐渐释怀。
  于是每日在离署回家的路上,车马走经街市时,温羡常顺手买些孩童玩意儿带回逗晗儿开心,这日天将黑时,他手拿新买的风车,想着晗儿待会儿看见这溜溜转的物事会如何欢笑,也忍不住面浮笑意地钻出车厢时,见自家门口,停着眼熟的青布马车。
  这车马看似寻常,实为御驾,自阿蘅带着晗儿归家长住后,圣上经常微服来此,有时在宅中待上大半日方走,有时会将阿蘅和晗儿带回宫中,阿蘅回宫也留不长久,一两日便会带着晗儿悄悄出来,外人皆以为薛贵妃仍伴驾建章宫,实则这些日子以来,阿蘅大都住在家里,只是会在圣上搬出思孙的太后娘娘时,才带晗儿回宫,小住几日。
  回回圣驾来此,府外看着寻常,府内却是侍卫林立,温羡走在将黑的天色中,一路向里,见家中花厅明灯辉映,父亲坐在主座正等开饭,阿蘅抱着晗儿坐在一旁,圣上倚站在阿蘅身边,正微弯着身子,同晗儿“捉手手”玩,听他如仪叩拜,笑看过来道:“温侍郎好大架子,朕想用晚膳,都得先等着你,你不回来,朕连饭也吃不上的。”
  虽然知道圣上是在说玩笑话,但温羡还是恭声连道“不敢”,他走近前去,欲搀扶父亲离开主座,请圣上上座,但圣上却随摆了摆手道:“哪有女婿坐主座、岳丈坐偏座的道理?!”
  温羡已习惯了圣上在阿蘅面前总是这般作态,听圣上这样说,再看父亲也并不情愿腾挪位置,遂也就罢了手,请示圣意,吩咐进膳。
  圣上在此用晚膳,也不是头一回,之前有两次待久了,也是用完晚膳再回宫,温羡原以为今夜也是如此,但晚膳用罢后,圣上却似没有半分要走的意思,拿他买来的那只小风车,陪晗儿玩了好一阵后,看阿蘅抱着玩累的晗儿回房安歇,也跟了上去,并,不出来了。
  这间布置清雅的房间,皇帝从前曾秘密来过一次,那时的他,刚趁火打劫得到她没多久,在承明后殿过了十几日神仙日子,乍然和她分离几日,便思念如狂,像个“小贼”一样悄来找她,一解相思。
  如今,时间过去了将近两载,世事变迁,思念依然不变,他在宫中见不到她人,寝食不安,心神不宁,她既不肯到他身边来,他只有到她身边去,只与从前不同的是,他不必再做“小贼”翻窗爬墙,只因全天下人都知道,当今圣上是个明晃晃的“大盗”,盗窃走了武安侯的夫人,占为己有。
  ……真占为己有了吗……原也以为是元弘占了温蘅……可细看来,是温蘅占了元弘……彻彻底底的……
  皇帝挨在她身边坐下,觑着她的神色道:“朕今夜不走了,就歇在这儿吧。”
  想了想又拿出了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底气,“就歇在这儿。”
  温蘅没有接话,仍是轻拍着晗儿的后背,助他安眠,皇帝看着晗儿倦意上来、睡眼朦胧,在旁轻声道:“天气越来越暖热了,过些日子,就该移驾紫宸宫了……母后想念晗儿,几日不见就吃不下饭的,你若到时候,总冒着炎炎夏日,带着晗儿来回奔波紫宸宫,去与母后相见,晗儿或会经不起酷暑折腾,会热病的……不如带着晗儿随朕与母后,一起去紫宸宫避暑,那里凉爽,晗儿可以舒舒服服地度过夏天,母后可时时见晗儿和你,也会高兴的……”
  皇帝絮絮叨叨劝说许久,末了沉默下来,轻握住她的手道:“朕可时时见你和晗儿,会更高兴……你不在,朕很想你。”
  这些话,她近来已絮絮听了好几遭,温蘅看向皇帝,看他自今日来时到现在,整个人一直处于某种十分浮躁的状态,看似与平常无异,一时陪晗儿各种玩闹,一时与她絮叨闲言不止,可心却像是悬在半空,没个着落,试图用种种寻常言止,来填补这种空缺,可再怎么粉饰太平,却似仍是枉然。
  凯旋的将士,离京城越来越近了,温蘅望着怀中熟睡的晗儿,轻声问道:“陛下是不是怕见武安侯?”
  第194章 回京
  握着她的手,立时微微一紧,皇帝沉默许久,低道:“当初朕大婚时,明郎说由朕做他姐夫,他再放心不过,朕也向明郎许诺过,不论世事如何变迁,都会厚待皇后一世,可到头来,皇后却那样去了……朕真不知道,明郎回京后,该怎么面对他……”
  越发轻低的嗓音,渐无声息,只窗外的暮春晚风,轻轻摇曳着三月花枝,纷撩得明窗花影一片凌乱,恰如人纷乱难解的心绪,勾缠不断,长久的滞声无言后,皇帝又苦笑一声,紧牵着温蘅的手,将她与晗儿搂入怀中。
  “……朕对不住明郎的事太多了,也许当初在清池旁,明郎就不该摘杏掷朕,不该认朕这个‘六哥’……也许他和朕之间毫无牵连,就不会有如今这种种,皇后也不会那样去了……”
  他喃喃轻说着,却将怀中的母子抱得更紧,在无声静默良久后,低垂眼帘,一声叹息,“……明郎不会认朕这个‘六哥’了,永不会了……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朕半分……”
  温蘅无言,只是静望着怀中熟睡的晗儿,看他用一只小手紧攥着她一根食指,由此感到莫大的温暖与安宁,香甜地沉入梦乡,什么也不害怕。
  那一日明郎走时,晗儿也是这样抓攥住他一根手指,明郎怔怔地望着晗儿,晗儿也怔怔地望着明郎,连哭泣都忘记了,漆亮水润的乌眸,全然地映着明郎的影子,一瞬不瞬。
  那一刻,时间仿佛是静默的,所有的爱与恨,也都停滞不动,天地安静,有的只是简单的四目相对,让她想起新婚不久时,明郎曾与她畅想往后抚育子女的情形,曾笑对她说,一个孩子太孤单,要成双成对才好,儿子最好生两个,让他们兄弟俩一起骑马射箭、相伴长大,就像……就像他和六哥,一样要好……
  幽室沉寂,无人言语,只是惘思相通,交织如沉沉的云雾,压沉在这一方静室之内,直到榻畔突地一声烛火“吡剥”轻响,将之惊散开来。
  笼纱的橘红烛光,渐渐转暗,温蘅轻轻地拨开晗儿的小手,将他抱放至摇床之中,拿起一边几上绣筐里的小银剪,走至转暗的榻灯旁,揭开纱罩,去剪绞多余的烛芯。
  一下未成,温蘅再欲使力时,走到她身后的皇帝,轻握住了她的手,助她剪断已然焦黑的无用灯芯,将烛光重新挑亮。
  ……恰如昨日之日不可留,将之前燃过的烛芯剪断,烛火才会重新明亮,或许人亦如此,挥别过往,才能向前,只是人心鲜活,岂可似烛芯这般,轻易斩断,可若无法断舍,负重而活,此一世,又如何再见光明……
  ……年轻的青州刺史沈明郎,早成过往,即将归来的,是大梁朝的昭武将军,他从激烈厮杀的血腥战场走出,载着平定边漠的显赫荣耀,和母亲弄权谋命的累累罪名,担着武安侯府的过去与未来,在天下人的注目中,回到京城,面对孪生姐姐的坟冢,和行将疯迷的母亲……
  灼亮的烛火光芒中,一滴深红烛泪,顺着烛身,缓缓落了下去,温蘅恍恍怔怔地想起她新婚那一夜,榻边成双成对的大红喜烛,整整燃了一夜,至天明时,鎏金鸳鸯烛台底座,层层烛泪淌凝堆积,结如累累珊瑚,明郎见了,还笑吟了一句古诗,他说……
  思未竟,皇帝已握着她的手轻道:“夜深了,晗儿睡了,我们也安置吧。”
  柔晕的烛光,拢在垂落如水的碧色纱幔上,半开的后窗款送春夜清风,轻曳地碧水帐幔涟漪轻漾,直令这一方静榻不似处在幽室,而像是一艘画舫,正行在入夜的江南青山绿水中,天心淡月朦胧,舫首幽灯照水,水天一色,波光粼粼。
  迷离的光影中,皇帝静看枕边人许久,看她亦长久未眠,轻唤了她一声“阿蘅”。
  低语唤出,却又不知要说什么,皇帝将她的手握得更紧,好似有许多的话要说,可薄唇微启,唤出声的,依然是轻轻的一声“阿蘅”。
  长久的沉寂,如风静舟停,最后,皇帝轻道:“不久后有洗尘庆功宴,阿蘅,你想……见见明郎吗?”
  ……想见吗?
  悬在碧纱帐中的鎏金花草香囊,在淡晕烛光辉拢下,如一团小小的月影,温蘅静望着那无声的淡月,心如飞絮,飘浮无际,一字未想,只明郎那日轻吟的诗句,终被心绪飘织的细钩,自暗沉心海中轻轻勾起,浮在心头。
  ……他说,掌上珊瑚怜不得,却教移作上阳花……
  乌眸静阖,如月沉入水,不见天光,一日日春阳渐暖,转眼至暮春之末,王师抵京,圣上厚赏犒军,并于凌烟殿设洗尘庆功盛宴,嘉赏燕北之战主要将领。
  欢宴盛大,不仅文武百官与贺,众妃嫔贵妇,亦同宴庆祝,宴上,惠妃娘娘笑向兄长宁远将军敬酒,虽明靥如花,风采照人,但有好事之人,却更想在此等场景下,见一见贵妃娘娘,只是直至宴终,总是不出建章宫的贵妃娘娘,亦未出现在凌烟殿中,依然是不见倩影。
  此事虽有缺憾,悬在世人心中数月的华阳大长公主下场,在凌烟殿这场洗尘庆功宴上,终于有了判决,武安侯以祖传丹书铁券,请留母亲一命,道将一生以血肉护河山,为大梁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圣上命人收下那丹书铁券,道武安侯府世代功勋、热血报国,道武安侯边漠一战,军功卓著,并在言语间暗示皇后娘娘突然薨逝,亦因请命为母赎罪,以种种因由,将诸世家的不满非议压下,免了华阳大长公主死罪,将其一生禁监于武安侯府之内,无旨永不得出。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