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作者:
齐东野老 更新:2024-05-02 12:29 字数:1989
一位评论家说道:“这些画作是重量级的作品,你看出不同的地方了?”
另一人说道:“我们对于绘画的评论,是来自对作者的艺术历程的了解,也依据画面的表现,怎么到了您的口里,就成了华丽的词语,听您的意思,是说我们言过其实了?”
“太狂妄了……”
有几个开始了对曾晴的批评。
白先生说道:“这位曾女士,这批画作说并不是我一个人的收藏,而是在海外几个藏家,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收集到的佳作。原本只是做展览用,因为有些藏家特别喜欢。我才征得部分藏家的同意,将这批作品转让。您如果不喜欢可以不看或不买,何必故作惊人之语呢。”
曾情没想到,自己的一句话,引起了众人的议论与批判。
沈瑜看到曾晴为自己说了一句话,就引来这么多的非议,把明哲保身的念头抛之脑后。这时候如果再忍,就不是明哲保身,而是缩头乌龟了。
他咳嗽了一声。虽然声音不大,但中气十足的,还是引起人的注意。
他示意曾晴,由自己来说,然后环视众人。一直等到众人把目光投过来,才说道:“刚才我问了一个问题,就是傅抱石先生在金刚坡时期的创作。谢谢诸位老师的解答。还有—他看向石博。“谢谢石先生的解答。”
石博笑着说:“不用客气。不明白就问,你还是很谦虚的。”
沈瑜说:“既然您这么鼓励我,那么,我能不能再问一个问题?如果我没记错,落款上的东川金刚坡下山斋,应该就是今天的cq的金刚坡,傅抱石先生为什么到金刚坡那里去居住?”
石博笑着说:“还用问吗?你看看那段时期发生了什么。因为战乱的原因,所以避居金刚坡。”
沈瑜说:“好。因为战乱,避居金刚破。看来,傅抱石先生家里的条件比较好,应该是在金刚坡那里,盖了一座大宅子吧?”
石博笑了出来,场中也有几个人面带微笑。
石博说道:“听说你还是读艺术的大学生,没学过艺术史吗?没学过艺术史,也看看人物传记呀。”
沈瑜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哦,这么说来,是我理解错了?”他看向众人的眼神中,有好奇,有谦虚,有求教。
可是,曾晴渐渐熟悉沈瑜,分明在其神态中,看到了一丝丝的戏谑。
第381章 一目了然,揭破戏法
美术馆的展厅里,渐渐安静下来。
石博听到沈瑜的这番话,立刻察觉了自己的机会来了。想到可以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的博学,让他觉得特别满足。
他清了清嗓子,让示意众人看向自己,然后说道:“傅抱石先生住在金刚坡的一段时期,住所一户人家的门房。他把一个门房隔成了两间用。当时,他的生活是很困难的,家里面只有一个小木头方桌。据他本人和他的儿女回忆。那时候的生活很艰苦,他要作画的时候,要把桌子腾出来,画完之后,桌子还要挪做他用。不过,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他每天还是坚持创作。就是在这段时期,形成了他独特的抱石皴。所以,评论家才说金刚坡时期,是傅抱石先生创作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段时期。”
他说话的时候,头脑中无比清晰地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看过的这段传记,记忆力仿佛从来没有这么好用过。
“哦—”沈瑜拖着长腔,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样。他的眼神扫过石博以及周围的人。
周围的人表情各异,反应慢的人还在点头单送着,觉得石博这个年轻人说的好。有的人则若有所思。
沈瑜的眼角还看到有一个鉴定师的脸色有点儿不自然。
那位柏先生不知道是真不明白,还是察觉沈瑜问话的意图。他说道:“你听到了石先生的解释,该明白了吧?”
沈瑜说:“明白了。当时,傅先生作画的条件很艰苦,只有一个小木头方桌。嗯,对了,您刚才说这幅千峰沐雨有多长?”
“超过8m。”
“这堂四屏山水有多高啊?”
石博的说道:“你怎么回事儿?这是基本常识。丈二宣纸是3.6x1.4米。”
他这话一出口,栾总的目光一动,若有所思。
柏先生说道:“那个时代,作坊里能做的最大的宣纸,就是一丈二的宣纸……”他说到这里的时候,最后的语气似乎也不那么确定了。
沈瑜:“明白了,谢谢您几位的指点。”
他有些感叹的说道:“这么说来,傅抱石先生真是了不起,用一张小方桌,画这么大的画,边画边挪用动纸。”
曾晴明白了沈瑜的用意,脸上的笑意一闪而过。她反应过来之后,先是感觉好笑,沈榆引导石博说出关键的问题。石博还真的就老老实实的最大的破绽说了出来。但是,她紧接着又为沈瑜有些担心。
此时的沈瑜,既然已经点引着石博说出了话题,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栾总已经明白了沈瑜的意思,画幅的大小与画斋的不匹配,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他还是有些喜欢,终究存着一些侥幸心理。
石博并没有等来众人的赞许,反而出现了冷场的现象,同时看到了父亲有些难看的脸色,不知道自己说错了什么?
这时,柏先生也反映过来,说道:“这位先生对国画的创作办法有些不太了解。很多画家在创作的时候,用的画案并不大。有些画纸要接起来,有一些长卷可以卷起来,只画一部分,比如有的论著里就曾说过三日一石,五日一树的创作办法。所以,画家在创作的时候,画卷不必完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