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作者:烟波钓叟歌      更新:2024-04-03 17:52      字数:1972
  电光石火之间,洛九衣从身后取出一件金光闪闪的法器,朗声念诵:“吾有真火三焉,心者君火,肾者臣火,气海民火,聚焉而为火,散焉而为气,升降循环而有周天之道……”
  只见那类似于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形状的法器从他手中缓缓升起,嗖的一下如离弦之箭飞射出去,咚的一声罩住了那三只疯狂叫嚣着的夜枭!连凄厉的惨叫声都不曾响起,那些个怎么打也打不死的夜枭被困在法器中,须臾之间灰飞烟灭!
  旁人只能看到那法器金光闪闪,里面似是燃起了熊熊烈火,透着漫天火光无声无息地除掉了这几只厉害的邪祟。
  赵沐秋眼睛瞪得似铜铃,赞不绝口:“厉害啊!太厉害了!什么神奇宝贝啊?”
  洛九衣松了口气,微微一笑开口解释道:“这是九龙神火罩,相传是鸿钧老祖在分宝岩上散发灵宝时,将此宝贝赠与了弟子元始天尊,之后赠与了太乙真人。太乙真人曾用此宝将截教弟子石矶娘娘给烧死。之后又在封神之战中破十绝阵时,游泳此宝将‘化血阵’阵主孙良天君烧死。”
  “哇!这么厉害!简直神了啊!”赵沐秋目露精光,一副求之若渴的神情。
  洛九衣又说:“此宝一出,施展时能将敌人整个罩住,把手一拍,启动神火罩,罩内火焰腾腾升起,烈烈燃烧,便有九条火龙盘绕其中,上下翻飞,喷吐烈焰,这火便是三昧真火!三昧真火非同凡火,能火化众多妖邪!”
  弥生小和尚接话道:“我也知道!姜子牙就是用三昧真火将玉石琵琶精烧死的!烧出原形而死!可厉害着呢!”
  接着,岳慎远一脚踹一个,将四具僵尸都聚拢到了院子中央。洛九衣便重施三昧真火之术,将余下的僵尸也统统给烧成了灰烬。
  第五十五章 古墓遗棺
  折腾了一整夜,天刚蒙蒙亮,赵沐秋把镇长和本地宗族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族长找来,集合到祠堂院子里。洛九衣将昨夜发生的事情大致说明了一下,告知他们这座祠堂有很大的风水问题,若是有人故意为之的话,很显然是站在贡川人的敌对立场上,伺机要迫害贡川。
  镇长与老族长们面面相觑,头凑在一起小声商议了一会儿,镇长才站出来开口道:“先生,请问能否借一步说话?”
  洛九衣见他一脸压抑难堪,点了点头,请他移步到了祠堂的寝堂说话。
  镇长一眼瞥见洛九衣身后的岳慎远像个影子似的紧紧贴在他后面,正想开口说什么,但视线一撞上岳慎远那鹰隼一般令人畏惧的凶猛眼神,便整个人抖了三抖,赶紧闭上了嘴。
  岳慎远不悦道:“有话快说,别遮遮掩掩的。”
  镇长抬起衣袖擦了擦满头的冷汗,连连点头应声道:“哎!是!是!话说一百多年前……”
  在这个白雾朦朦的寒冷清晨,镇长用低沉嘶哑的嗓音将百年前的一桩冤案娓娓道来。
  嘉庆年间,漳浦海水暴涨,飓风大作,淹没民居一千八百五十余间,闵清、长乐各县倒塌民房两千八百余所,坍塌桥梁两百座,溺毙人口三千余人,淹没田园五千多亩。百姓流离失所,各地闹饥荒染疾病。嘉庆帝从国库拨出五十万两银子,赈济灾民。
  谁料,闵清县令朱武丘上下其手,利用各种肮脏手段贪污赈灾银两。按照当时的规矩,在赈灾济贫的活动进行过程中,上级官员会派中央官员前来实地访查,以便知道赈济是否落到实处。此次前来查账的便是出身于贡川镇的新科进士李毓明。
  贡川出身的李毓明以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的正直形象被称颂。嘉庆十六年,被派往闵清县查账。和以往官员的查账形式不同,李毓明到达闵清县后,亲自检查四乡的入账事宜,每下达一村必亲自下访灾民,同灾民谈话,填写统计受灾人数。这样一来,朱县令的贪赃枉法、克扣灾银的事迹很快就被他摸得一清二楚。
  李毓明将事情汇总后,准备上书禀告当地知府刘晖。谁知,刘知府早已经被朱县令买通,他甚至亲自当上说客对着李毓明恩威并施,妄图让李毓明得饶人处且饶人,放过朱县令一马,但遭到李毓明的严词拒绝。李毓明仍然坚持要上告。
  在李毓明离开闵清县的前一日,朱县令置酒送别,也对李毓明作出了最后的警告。说他初为官,不知当官的疏通诀窍,两袖清风只为虚名而失实惠,实非正确的为官之道,望其三思。李毓明仍旧是严词拒绝,甚至批判他不以苍生为念,妄为百姓之父母。
  当夜三更,李毓明在住所七窍流血,暴毙而亡。朱县令以及刘知府统一口径,称其是染上了灾区中某些灾民的疾病,直接结案下葬。
  不料李毓明怨气冲天,死不瞑目。李毓明的堂兄李牧赶来闵清县移棺,连夜将棺木运回老家贡川镇,找了风水先生寻一风水宝地藏下。那风水先生当初让他葬棺的便是沙溪山。
  头七那夜,李毓明的堂兄李牧梦见李毓明寻他痛斥朱县令和刘知府贪赃枉法、陷害忠良之恶行,求堂兄到京城告御状,还他一个清白。
  李牧醒过来后心生疑窦,翻了李毓明的遗物,到处打听闵清县的情况,直到从灾民口中听到李毓明得罪了朱县令一事,才恍然大悟。于是迅速打点一切赶往京城告御状。谁知李牧在前往京城的路上,被朱县令买通山贼,在山道上伏击李牧。李牧经营过十数年镖局,身手不凡,被砍了十几刀之后拖着半死不活的躯体逃亡,那以后便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