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古代靠种植药材发财致富 第121节
作者:
霜白月明 更新:2024-03-29 16:12 字数:4964
“真的,师父,谢谢你。”李荷花惊喜道。
一床新铺盖的价钱对李小寒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搬进新房的李荷花来说,意义重大。
“我还能说假话不成。这是单给你的贺礼。”李小寒笑道。
“啊师父,有你可真是太好了。”李荷花感叹撒娇道。
“那你卖力一点干活,给我赚更多的钱,我还能更好一点。”
“是,师父。”
到了二月中,酒坊的大框架建出来了,平山村建的房子格局都差不大多,正房厢房,酒坊建得大,但也是二进院子,前面一进用来蒸酒酿酒,左右两边厢房全是厨房和柴房;后面一进是库房,到时候搬运货都从后门进去。
这件事基本不用李小寒操心,族长隔三差五跑去看一趟呢,顺利到不行。
隔壁李贵后家的房子也建好了地基,在起砖墙了。李荷花中午休息的时候必然要过去看一趟,然后回来跟李小寒说她的新家她的新房间怎么了。
兴致勃勃的说完,然后更加卖力的干活。
李氏一族最早的一批番椒,也准备育苗了。
去年的试验,李小寒最早的那一亩地的番椒种,也是这个时候播种下去的,等到春分前,刚好可以出苗。
这样这分批育种,分批播种,分批采收,可以拉长最先一批番椒到最后一批的采收周期,最重要的是,在现在这个基本完全人工耕种的年代,可以尽量减轻农人们的劳作的集中程度,时间安排可以稍稍自由一点。
“就像这样,均匀播种,浅浅覆土,然后浇水。”李小寒带着李贤东还有李荷花在田间做着示范,周边大家都看得目不转睛。
这一年,大家对李小寒的种植手艺再无任何疑问,毕竟去年番椒的丰收大家都看到呢,村里的杜仲苗长得也粗壮。
说到杜仲,李小寒想起,自己家这一批去年播种的杜仲苗,这个春天可以移植到山地里去了。
那可是五十亩山地的杜仲苗,按照一亩地一百棵的密度种植,那也有五百棵的幼苗。要挖五百个树坑,可能还要清理好边上的碎石杂草野生树木什么的,然后再栽种进去。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光靠自己爹一个人可不成。
李小寒微微走神,思考这挖坑种苗的人手从哪里来。
“小寒,小寒。”就在这个时候,忽地有人喊道。
“咦,信和哥,你找我,有什么事?”李小寒抬起头,看见来人,奇怪道。
自从过年之后,信和哥好像一直在埋头苦读,准备今年秋闱来着,稍稍有点空闲的时候,也是去族学里指导今年考秀才的小学生们。
至于李小寒为什么知道的,那当然是族长媳妇闲聊的时候,半是骄傲半是担心的说出来的。现在族长媳妇喜欢找李小寒说话,亲切得就像李小寒是她亲闺女,李信和是李小寒亲哥一样。
因此,看见李信和又消瘦了几分,李小寒还担心的劝说道,“信和哥,我听族长伯娘说你读书艰苦,你可得注意身体啊。听说那考场条件艰苦,没有一个好身体可支撑不住。”
面对李小寒的苦心劝导,李信和只觉得贴心,不过此刻他来找李小寒是有其他事情的,“小寒,我知道了,身体这个事,我会注意的。只是,今日来找你是有其他事情。致远弟买了一些山地,想要种一些杜仲树苗,他想向我们族里买些杜仲种子,再问一问你这杜仲种子如何泡发育种。”
李信和说完,身后的林恒走出来,含笑行礼道,“李姑娘,你好。好久不见,麻烦你了。药物而二期五二八一”
“林公子,好久不见。不麻烦,你等我一等。”李小寒直起腰,拍拍双手的泥土,对着李贤东和李荷花说道,“爹,荷花,有客人了,我先回去了,你们在这里继续,行不?”
“哎,你去吧。”李贤东答道。
李贤东在集市上见过几次林恒,对于林恒写出了《白蜡之光》话本之事倒不知道,毕竟那时候他们多在晴明巷子,而且白蜡之事,当时也是保密状态。
不过李贤东也不担心就是,李信和带回来的,一看就是一个读书人,还在平山村里,再安全不过了。
田间地头不是说话之地,李小寒和李信和还有林恒一起往族里去。
“咱们族里还有杜仲种子卖?”李小寒好奇问道。
“嗯,有的,去年秋族里公地上的那些没砍的杜仲树,开花结果后,我爹都把种子都摘下来风干保存了。”李信和说道。
族长可真是勤俭持家生财有道啊。李小寒心中感叹。
“我也是听信和兄说你们族里有杜仲种子,才起了这个心思过来买一些。毕竟我家人少,要种果树的话人手不足,听闻那杜仲树比较容易管理,天生天养也成。”
“相比果树,杜仲的确好养活一点。”李小寒想到林恒家里只剩下他和一个寡母了,上次看来,寡母也不是什么坚强能干的人物,“就是收益的时间长一点。”
“没事,我现在也不差这一点钱了。张公子的银钱给得很大方。”林恒笑道。
是了,《白蜡之光》的出名,张辅给的润笔费十分惊人,没必要在这些地方抠钱。而且落拓书生出名之后,能收的润笔费更高了。
三人说说走走,很快到了族长家里。
族长对于林恒想要买杜仲种子应允得很快,毕竟族里也用不了这么多,卖出去多多少少也能赚一笔就是了。
而且林恒作为李信和的书院同窗,又听闻学业特别好,李族长更是有心交好,给了一个特别优惠的价钱。
双方都高兴的很,李小寒细细说了杜仲育种的注意事宜,包括要用温水浸透,吸饱水之后要小心挤破外皮,种子的播种间隙等。
林恒一边听一边点头,最后还复述了一遍。只能说不愧是原书男主的智商,抓重点的能力特别好。
说完杜仲一事,林恒方告辞而去。
“信和哥,你跟林公子这么熟吗?”李小寒问道。看这感觉,两人根本不像一般同窗,说是知己至交也不为过。而且,好像比年前写《白蜡之光》的时候更熟了。
“对呀!我们在青山书院住在一处,致远弟为人聪慧,品格正直而不迂腐,正是我辈同道之人。”李信和是学以致用派,恰巧林恒也是。
李小寒看了李信和一眼,赞道,“这样也很好,恭喜信和哥你得一个知己好友。”
李氏一族又交好了一条未来的大腿。
“是吧,我们还约好今年一起秋闱。”李信和又说道。
“今年,秋闱?”李小寒疑惑问,没记错,原书男主是太孙恩科那年一路考取举人进士状元年的呀。有什么改变了吗?
“对啊,今年是秋闱年,虽然把握不大,我和致远弟都想着去试一试。原本致远弟还说存的银钱不够,幸亏张公子给的润笔费大方,致远弟为此还说要感谢我们给他介绍了这样一笔大生意呢。”李信和感叹的说,话里透露着对林恒自强不息的赞赏。
李小寒一头雾水,所以说,存够了钱,就可以试一试秋闱了,不用等来年了?居然这么朴实的吗?
“信和哥,秋闱需要很多银钱?”李小寒知道读书贵,但还是理解不到具体贵到什么程度,连原男主都要攒钱才能去考。攒不到还得推迟一届。
“秋闱当然贵了,我们还好,离府城近,童试、乡试都在府城,交通费便少了许多。但是免不了要花费大量的延师费用来请人单独讲解往年文章、购买座师书本、住宿食宿费用等,还要备好万一中举打赏衙差、交好同期的费用,不幸落第还得准备回来的路宿费。致远弟他家里人口不丰,宗族又靠不上,可不就只能自己攒钱了。”李信和解释说。
李小寒越听眉头越皱,“那信和哥你的钱够不够?”
要不够的话自己还可以赞助点。
“放心吧。这一点我比致弟还是幸运的。我爹这个钱还是有的,再说族里也有支持。”李信和笑道。
见李小寒对此感兴趣,李信和又说了一些,“我们这次准备秋闱,原本细细研究过原先学政大人的文风喜好,觉得有信心才去报考的。不过最近书院有消息说,学政可能会换人,就是不知新来的学政是什么人,因此才信心不足。不过也无需担心,大不了下一次了。”
李信和故意说得轻松,但李小寒心中并不乐观。
这个时候换学政,要说重视文风走文臣路线的太孙不关注插手这个事情,李小寒觉得是不可能的。
可是,新换的学政会是什么人呢?
李小寒全无头绪,毕竟林恒原来没有攒够钱,不参加这一届的科举啊。
苦思无果,李小寒只能顺着李信和的话安慰道,“信和哥你们还年轻,不急。”
李信和闻言微微一笑,并不搭话,只把李小寒送回家。
第108章
跟李信和告别回家, 李小寒决定将学政这件事情记在心里,有机会问问张辅。
毕竟张辅家虽然走的武将路线,但是定城被派有新的学政, 张辅应该也能打听到一二, 到时候看看新学政的情况如何再进行后续计划。
科举考试嘛, 李小寒能想到的也就是了解老师命题和改卷的喜好,然后针对性作答了。
真不容易啊, 在这样一个世道了,想要立稳脚跟,都不知道暗潮从哪里形成,然后形成浪潮把虚弱的自己推倒。
想来信和哥也有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只能奋力举读吧。
李小寒叹一口气,然后又摇摇头, 把心头的无奈之感消去。
“小寒, 你怎么回来了?不是说今日第一批番椒育种吗?”王氏在家里准备炒番椒底料, 忽地看见跟着李贤东、李荷花一起出去的李小寒先回来了, “播种完了?怎么没见荷花和你爹?”
“我爹和荷花还在地里呢,信和哥找我有事, 忙完我就先回来了。估计爹和荷花待会就回来了。”李小寒回答道。
“哦, ”王氏点头道, “那小寒你来给我看看, 我炒的这锅番椒底料怎么样。你和荷花都不在, 我一个人炒的心里有点没底。”王氏不好意思说道。
“好啊。”李小寒笑说, “不过我觉得娘你不会有问题的。”
毕竟从正月十五何大娘来上工开始, 王氏已经开始学炒番椒底料了。王氏在厨房一事上本就有天分, 又有李小寒和李荷花带着,炒了几次之后, 很快便上了手。
如今,李小寒和李荷花忙着番椒育种的事情,便将底料炒制交给王氏。毕竟,再过两天,又得上府城了。
其实,李小寒对王氏的底料炒制学习不担心,反而担心王氏去府城摆摊的情况。
事实也果然如此,“嗯,很好啊,香气浓厚,色泽鲜艳。”李小寒赞道,然后用一根筷子沾一点还没有凝固的底料尝一尝,“嗯,麻辣鲜香,刚刚好。”
王氏被李小寒说得极开心,松了一口气道,“这就好,我还怕我自己没把握准。”
“好了。娘现在放心了吧?“李小寒笑道。
王氏和李贤东的性格都是如此,长久以来缺乏肯定和自信心,即使做得再好,他们也是不相信自己的。
这种不自信,只有多接受外界的肯定才能逐渐改变,李贤东经过这么多事,现在在番椒的种植和酿酒方面,已经有了自己的自信心,王氏差一点,毕竟之前怀着李小霜不方便,希望如今炒制番椒底料,能为王氏多添加一分底气。
“好了。”王氏不好意思的笑一笑,然后说道,“你刚从外边回来,去冲个澡吧,待会等你爹他们回来,就可以吃饭了。”
“嗯,那我去了。”
李小寒的习惯,去外边干完活比如种完地回来希望可以清洁一番,这在古代其实是很奢侈的一个东西,毕竟烧热水要砍柴啊。
不过李贤东家不一样,一直在蒸酒、炒番椒底料,灶火的余温一直有热水,不用特别再烧热水了。
这蒸酒的柴火嘛,自然也是族长安排人从族里山地上砍回来的。
这么一说,以后蒸酒酿酒挪到酒坊之后,自己就没有这种免费的热水蹭了,这也是一个损失啊。
李小寒在热气腾腾的蒸汽中,思绪开始走歪思考自家的柴火储备问题。
毕竟,这两年冬天,自家好像没有为柴火操心过。
前年刚刚搬新家的时候,李贤东带着村人采割杜仲皮,那时候村人顺手把杜仲柴火都给扛回来了。去年去十月份去府城住,回来之后为了蒸酒,族长又安排人储备了柴火。
算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大大小小的麻烦实在太多了,到时再说。李小寒安慰自己想。
而厨房里,王氏已经开始准备午饭了。小寒回来好像带了点心事,虽然不明显,但是瞒不过王氏这个做亲娘的。
王氏自觉可以做的不多,尤其女儿干的事业十分大,如果李小寒不说或者不能说,李贤东和王氏能做的不多,因此王氏便用心做一顿午饭。现在王氏也渐渐了解了,能吃到好吃的,李小寒的心情便会好一点。
果然,等到李小寒洗完澡出来了,然后又吃到好吃的,眉目更舒展了许多,也有心情起另外的话题了。
“爹,咱们家的杜仲苗,是不是要找人来帮忙挖坑种苗才行,不然忙活不过来。”李小寒对着李贤东说道。
她冲澡的时候李贤东和李荷花便回来,不过李荷花不在这里吃,这几天李贵后的房子建到关键之处,李荷花中午干脆跑到旁边跟着大家一起吃饭,顺便给她娘搭把手收拾碗筷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