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内阁加人
作者:十光      更新:2024-01-20 21:52      字数:2395
  张居正虽然办事干练,可毕竟只有一双眼睛一双手。
  其实,内阁加人他很早就想过,而且在水墨恒面前也提及,但那时因胡椒苏木折俸引发了一系列事故,势头越演越烈,一时也就无暇顾及。
  况且,选阁臣比选六部人选更为重要,绝不能仓促行事,需慎之又慎。否则人选进来了,不听自己使唤,专唱反调,或对自己的位子有威胁,那更让人头痛。
  所以,内阁加人一拖再拖。
  但现在胡椒苏木折俸过去了一阵子,加上佟祯府上着火,王希烈变得疯疯癫癫,京城也没人敢闹了。
  京察正按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该走的官,陆陆续续的走;该来的官,陆陆续续的来。
  张居正自恨分身无术,感到选拨一位大臣入阁当他助手,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不能再拖了。
  可是选谁呢?
  高拱被逐后,张居正根据实际情况,也为了借助钟馗打鬼,刻意留任杨博、葛守礼、朱衡三位老臣。
  当时可谓人情汹汹,都说他联合冯保耍阴谋,挤走了高拱;只有像魏学曾等少数高拱的心腹知道,其中比冯保更为关键的人物是水墨恒——这位看似对政治并不感兴趣的年轻人。
  张居正对这三位老臣礼敬有加,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压倒群猴莫乱啼”的效果。
  放眼当下大臣,有资格入内阁的,也就只有这三个人。可张居正有他自己的想法和偏向。
  葛守礼年纪最大,七十多岁,完全可以说是张居正的长辈,人又耿直无私。若将他搞进内阁,势必会压自己一头,若遇不同意见,且不说支持,掣肘总会难免。
  年轻二十几岁的张居正,觉得不好驾驭。况且哪个年轻领导愿意老年人做自己下属?最起码不能随便唤来唤去,为你跑腿呀。
  然后杨博,六十多岁,虽然小葛守礼七岁,但也是大张居正一轮多,尽管两人有些私交,可杨博的性格与葛守礼不相上下,几乎一个调。
  最后朱衡,刚好大张居正一轮,先不说年纪,就说朱衡这人的性子,做事刻板,丁是丁卯是卯,谁也别想糊弄他,较起真儿来,九头牛拉不回,从不依附于人。
  对这三位老臣,张居正留任是有目的的,若让他们入阁,实非自己所愿。自己很铁,所以不需要铁腕人物。
  而是需要一个听话的。
  选进内阁的大臣,最好不要太有自己的主见,说白了就是我张居正怎么做,你怎么支持就行。
  这样的人难不难选?
  很难。
  不能将三位老臣架空,可若不架空,又无法达到张居正的目的。
  为了这事儿,第二次找水墨恒。
  虽然张居正没说得那么明白透彻,可水墨恒听懂了,沉吟片刻后支了一招儿。
  张居正将信将疑:“这成吗?”
  水墨恒信心十足:“先生马上写手本,呈到御前,待我后天教授皇上武功时,帮先生撺掇撺掇。”
  到了那一日。
  冯保当着李彩凤和朱翊钧的面,将此情提了出来:“张阁老送上手本,请万岁爷增补阁臣。”
  “是啊,内阁就张先生一个人,这阵子大事小事一大推,是该给他找个助手。”李彩凤幽幽言道。
  “大伴,那先生提了人选没有?”朱翊钧问。
  “提了。”
  “都有谁?”
  “葛守礼、杨博、朱衡和吕调阳四个。”冯保答道。
  “先生准备要几个入阁?”
  “一个。”
  “很好。”李太后点点头,将目光投向自己儿子,“钧儿,这四个人,你觉得哪位更合适?”
  朱翊钧似乎有些为难。
  “本子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谁?”李彩凤见儿子没有应声,只得转头问冯保。
  “左都御史葛守礼。”
  “钧儿以为他如何?”李彩凤再次问儿子。
  “不好。”朱翊钧毫不犹豫。
  “为什么?”
  “摆在第一位的,定然与张先生私交深厚,身为内阁大臣,责任重大,还是相互牵制点好。”朱翊钧少年老成地说,“而且,葛大人七十有一,内阁日理万机,还得需要精力旺盛的。”
  “皇上英明。”冯保赞了一句。
  “那钧儿的意思,就是不用喽?”李彩凤道。
  “不用。”朱翊钧确定地摇头。
  “那第二位呢?”李彩凤接着问冯保。
  “是吏部尚书杨博。”
  “钧儿怎么看?”
  “娘,若是让孩儿选,便选摆在最后一位的那个。”朱翊钧没有回答母亲的问话,却这样说。
  李彩凤又问为什么。
  “娘,摆在最末一位的,定然资历最浅也最年轻。资历浅,肯定听张先生的话,年轻有活力奔头足;年老的,虽然资历深有经验,可毕竟风烛残年,缺少锐气。张先生需要的是,既要听话又要勇于任事的大臣。”
  朱翊钧这一番见解,说得头头是道。
  李彩凤听得既是欣慰,又有点不知所以,因为儿子往常遇到这种发表意见需要抉择的事时,总是用求助般的眼神望着自己。
  “皇上长大了,越来越有帝王风范!”冯保拍了个响马屁。
  “摆在末尾的是谁?”李彩凤问。
  “礼部尚书吕调阳。”
  “娘,孩儿就用吕调阳。”朱翊钧掷地有声地表态。
  李彩凤第三次问为什么。
  “孩儿还是太子时,吕先生是詹事府的詹事,正是孩儿的老师。”
  “还有呢?”
  “还有……”朱翊钧支支吾吾,一时答不上来。
  这时冯保插话道:“启禀太后、万岁爷,老奴以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听说吕调阳这个人一身书生气,学富五车,从不拉帮结派。”
  冯保虽是掌印太监,可站在朝廷的角度,作为内臣其实没有评价外臣的权利,只是因为他服侍李彩凤和朱翊钧多年,娘儿俩早已将他视为家仆,所以才时不时地敢插话。
  这三个人,说是一家人,也不过分。
  “对,吕先生很有学识,在经筵上讲课讲得好。”朱翊钧接过冯保的话茬儿,兴奋地附和道。
  李彩凤咬着嘴唇,沉吟片许,点了点头,字斟句酌地说:“选拔吕调阳入内阁担任次辅,照目前形势来看,也许是最佳人选。”
  “娘,这么说你同意了?”
  “冯公公!”李彩凤一声轻喝。
  “奴才在。”
  “钧儿适才所说的话,是否公公所教?”李彩凤语气冷峻。
  “请太后明察,奴才没有啊。”冯保吓了一跳,赶紧屁股离凳辩驳,“万岁爷登基以来,每日勤学苦练,着实长进不少,对政事有所洞悉,可喜可贺!”
  “那请公公准备纸笔,替皇上拟旨给内阁。”
  “是。”冯保坐到书案前。
  “就按刚才钧儿所说拟文,选拨吕调阳入阁,拟完后即刻送往通政司,明日一早,传送到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