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节
作者:
溜溜猪 更新:2024-01-18 03:35 字数:5762
衬衣妇女其实也不是京市本地人,说起来她也是因为招工才能进得了京市,但是人总会有一种很奇怪的心理,就是这个地方我能来,但是不代表别人也能来,她能从外地人当京市人,不代表她也能够容忍别的外地务工人员来京市。
在她看来,这就是新务工人员了,最近京市发展了很多企业,不少外地的务工人员从家乡来到京市,这里面就有不少肖大嫂这样的人。
虽然衬衣妇女在京市算不上“一等人”,但是在外地人面前还是挺有优越感的。
听陈檬这样一说,更加洋洋得意起来:“孩子挺重的啊,总不能一直都让老人抱着吧,你们也太没有爱心了吧,不想让座位,就不想让座位,扯什么晕车不晕车啊?京市就是因为有你们这些不懂文明礼貌的外地人,搞得现在乌烟瘴气的,以前都讲文明礼貌、谦让美德,现在都没人讲究这些咯。”
车上的人听到了声音,都纷纷把头偏过来看着这边,神情稍微有一点……复杂。
这要是在平常,一个年轻妇女抱着孩子上了车,就算是她不开口,也会有人给她让位子的,当然“美德”的受益者就会赞颂美德。
等到她自己成为那个需要让位子的人的时候,便会跟人叽叽歪歪说什么美德只是美德,又不是法律规定云云。
这种人在生活中其实挺多的,见怪不怪了,车上没人吱声,也是因为觉得没有必要开这个口而已。
有人在等着看好戏,有人在等着看热闹,有人在想,可能外地妇女不出意外的话,会让这个位子的,但是也有人会觉得这样真的让人很不爽。
被人绑架了让这个位子,真的让人很不舒服。
一个人的本土乡音是改不了的,她说话其实也不是纯正的京市腔片子,虽然比肖大嫂的普通话好上不少,但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外地人,有什么好嘚瑟的?
陈檬见过的老京市人都挺热心的,因为有一种浓浓的自豪感在,绝不会外地人、外地人的没完没了,反而是像衬衣妇女这种人,自己摆脱了小地方的人的身份,现在洋洋得意,跟人说起文明礼貌、谦让美德起来。
衬衣妇女说完这话,用高高在上的模样看着旁边的几个,一副我是京市人、我占道理的模样。
而肖大嫂作为一个背着几百斤包袱来京市的外地人,着实也不想给新安人丢了脸,按她的脾气,应该在车上跟人现吵一通的,但是想到临出发之前闺女的谆谆教导,又觉得在车上就跟人吵起来,实在是太丢脸了,再加上跟小姑子还有外甥女在一起呢。
算了算了,一个座位而已——大部分人其实都会这样想。
就在肖大嫂准备站起来的时候,陈檬按住了她。
小学生挺直了脊背、腰板:“这位阿姨,既然谦让是文明礼貌,您就不能谦让谦让?您在跟别人说美德说谦让的时候,自己怎么不注意美德跟谦让?我们老师不是这样教育我们的,老实说,谦让是美德,但是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才发挥出来美德,就比如说现在这种情况,您完全可以让您家里的老人抱着孩子,坐着的时候抱着孩子,其实也没有那么辛苦,毕竟车上有需要的不是您一个人,别人也有可能需要这个位子,我舅妈现在把位子让出来,是因为她出门的时候就一直在说,去到了京市不能给咱们老家人丢脸,舅妈你站起来吧,我扶着你。”
肖大嫂被陈檬这一段热血沸腾的发言给激励到了,捂着胸口站起来。
衬衣妇女终于弄到了位子,也不管别人用什么眼光看她,一屁股就坐在了位子上面,吹着徐徐的风,感觉真是舒服啊。
在衬衣妇女看来,肖敏和肖大嫂这样的就是很典型的外来务工人员,这种人对于京市来说,真是越少越好,至于那些有钱的、开着小汽车跑的外地人,她是不会带着鄙视的眼光看待这些人的。
哎,最近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京市咯,以前她们家那一大片,也就她一个人迁到了京市,现在竟然出现了好几个,以前回老家的时候,她可以把京市形容的多豪华、多夸张,这都无所谓,因为也没有人来到京市这个城市,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好多人都走出来见世面了。
要是京市没有这么多外地人来就好了!
她刚来到京市的时候,以自己是新京市人为傲,但是可不想所有的乡巴佬都成为京市人啊。要是人人都能当京市人,那她这个新京市人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她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她占了一个位子,但是赚够了周围人的鄙视眼神。
亏自己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京市人,真是给京市人丢脸啊。
这个时候,旁边已经有年轻一点的要给她让位子了,大家都对这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惊叹不已,这么小就能讲出来这么多大道理,不亏是祖国的新生代花朵。
车上有老人抬高了嗓子说:“这就是咱们国家七八点钟的太阳,是咱们国家的新希望,有这样的孩子真好,孩子欢迎你来到京市。”
“就是就是,家里的家长教育的真好,真棒!”
还有年轻人直接拉着肖大嫂坐过去:“您没有给老家人丢脸,欢迎您这样的外乡人经常来京市!”
本来这一下火车,就被人搞了这么一庄子戏码,肖大嫂对京市这个大城市的印象就没有刚开始来的时候那么好了。
之前构思的京市,原本应该是个高素质人群集中的地方,谁知道一来,就来了这么一出,被人挤兑成这样了。
但是很快这种不适感就没有了,原来京市人还真是像利群说的那样素质很高的啊。
也得亏她刚才大气一点,才没有给咱们外来人员丢脸。
肖大嫂刚刚站起来,车刚好停靠在站台边上。
车窗外面停着一辆黑色的红旗轿车,里面传出熟悉的声音:“肖敏同志,这里这里。”
第174章
这年头能在京市开“红旗”的,非富即贵。
车子是很典型的政府车牌,能开这样的车在大马路上走的,必然是政府官员了。
车上的人一阵唏嘘,特别是刚才为自己占到了座位、得意洋洋的衬衣妇女,这会儿直接看傻了眼。
不是乡下来的么?怎么可能认识京市的官员?而且还是这位官员同志跟车上的乡巴佬妇女打招呼的?
刚才叫那样一声的是小唐司机,这些年过去了,小唐司机也变成了老唐司机,已经三十来岁的老唐同志,现在已经是资深的老司机啦,随着柳书记的岗位上升,小唐也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但是小唐随时都记得戒骄戒躁,到现在还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看样子既没有变肥,也没有秃顶,还是司机里面的战斗机呢。
而柳书记就坐在汽车的后排,摇下车窗,对里面的人喊话:“赶紧下来吧,车里面的位置是够的。”
看见肖敏还在犹豫,柳书记又说:“东西都可以放在我后备箱,你赶紧下来。”
肖敏跟柳书记是很熟的了,柳书记算是她的师兄,年轻时候两人也经常打交道,不可谓不熟悉,肖敏其实没有想过要跟他客气,只是刚才没有反应过来。
车里面还冒出来一个男孩子的脑袋,是一个长相非常标致的男孩子,不用说一定是柳书记的儿子柳恒了。
在肖敏印象中,柳恒还是当年那个小小的男娃娃呢。什么时候都长这么大了?不过看了看陈檬也都长这么大了,柳恒比她要大了一岁,当然应该也都成了大孩子了。
下了公交车,上了柳书记车的时候仿佛还在梦里面。
柳书记坐去了前排,而后排分别坐着柳恒、陈檬、肖敏、肖大嫂,好在后排两个小孩子,加上肖敏跟肖大嫂的个子都不算大,坐一起也没有特别拥挤的感觉。
倒是柳恒有些害羞,小小君子的模样,眼睛都不带直视的,着实可爱极了。
肖敏还记得当年从人贩子那里救下他的时候,他才四岁多,也因此认识了柳书记,其实两家人特别有缘分。
当年肖敏办厂子,柳书记是最支持的那个,后来柳书记调任,也给肖敏这些第一批的农村企业家铺好了路子,到现在新安那一带的农民企业能发展的相当好,还多亏了柳书记当年的大力支持。
不过这些年不见,柳书记看着老了不少,发际线也因为年龄的关系往后移了一些,看起来官威也比以前大了,以前肖敏在他面前什么都能说,现在倒是很多话说不出口了。
肖大嫂就更加不敢说话了,屁股沾着人家的座位怎么都不舒服,就好像屁股底下有什么东西挠她一样,各种不自在。
柳书记看了肖大嫂一眼,认出来是肖敏娘家的嫂子,于是叫了她一声:“肖家嫂子。”
肖大嫂一愣:还认识她呀?
柳书记看出她的困惑,哈哈大笑:“我以前曾见过你跟肖敏一起。”
他记性很好,有过目不忘人的本事。
又说道:“我以前师从肖敏的父亲唐老,肖敏又救过我儿子,算起来我跟肖敏是有很深缘分的,别看柳恒坐在那里一声不吭不好意思的样子,他小时候可是很喜欢跟妹妹玩的。”
他这样一说,肖大嫂提着的一股子劲才算是放松下来,开始打量起来这台车。
在新安哪怕再大的“官”,都没有这么豪华的小汽车。刚才还在想这个柳书记是何方神圣,既然是跟肖敏一家人有着这么深渊源的人,她坐在这里,自然就没什么好拘谨的了。
于是问道:“您现在是在北京这边当官呢,您这个车可真豪华真气派。”
难怪肖军一直惦记着想要买个车,原来有车的感觉这么好,刚才在公交车闻着味儿差点没熏死她,但是这车就不会簸,不会颠,也不会摇摇晃晃。
等以后有钱了,真的可以买个车,想开哪里就开去哪里,不过,在这之前,先把房子给买了再说。
柳书记非常爽朗:“我这哪里是做官,我们都是为人民服务。”
大人们忙着寒暄,被挤在角落里面的小小两只不知道该不该互相打个招呼,特别是小大人一样的柳恒,他就觉得更加尴尬了。
他还记得陈檬,小时候的陈檬长得就很好看,也很逗人喜欢。她样子乖巧,小糯米团子一样玉雪可爱,以前她去了大院里面玩,最受欢迎的就是她。
那会儿柳恒还闹着让妈妈再生个妹妹来着……
当这些童年的记忆突然涌入脑海之中,柳恒不由得再一次打量了小陈檬。她已经长大了一些,但还是跟小时候一样漂亮,阳光照在她白皙透亮的肌肤上面,像羊脂玉似的光滑透亮柔美。
她虽然长大了,但是没有像那些小时候好看的孩子一样长歪,反倒是从可爱过渡到了漂亮。
这让已经开始有性别意识的柳恒觉得很不自在,他们班上也有学生偷偷给班花杨雪递情书,但是杨雪可没有陈檬这么好看。
他心里默默在想,要是陈檬去了他们学校,班花应该就没有杨雪什么事儿了。
心里这样想着,脸上却不能表现出来,脸别在一边看着窗户外面,从后面可以看见红红的耳廓。
这一路上肖敏跟柳书记聊到了以前,又聊到了现在,听肖敏说准备把专卖店开到京市来,这次是来京市考察店铺的,柳书记很是高兴。
“以前我就说你干起事业来,不输于男人,现在看来,我的眼光还真是没错,好样的肖敏,把奋斗的精神发扬下去,我走了以后,也在关注新安的企业发展,听说新安那边的民营企业发展的不错,我也很是放心,毕竟新安是在我手头上发展起来,也是在我手里头交出去的,新安好,我就放心了。”
肖敏:“现在企业办得多,就业也非常好,早就不是家家户户都种地,人人都吃不饱的那个年代了,就说我们村吧,至少家里是有一个人能够在厂里面上班的,一人上班能顶全家种地,一边上班赚钱,一边种地糊口,两头都不耽误,有空您要再去去大河村、小河村,那边家家户户都盖小洋楼,保管您现在都认不出来了。”
家家户户小洋楼的口号还是这几年提出来的,人家大河村、小河村就已经达到了?
柳书记一乐:“想不到当年穷成那样的大河村、小河村现在都这么好了,你可别骗我,到时候我可是要去新安检查你的工作的。”
到底是当了那么多年的校长,又当了那么多年的村长,肖敏这两年把校长跟村长的职务都交了出去以后,专心在自家企业上头,但是跟上面的同志打交道的本事还是在的,这一路聊得都很开心,也让柳书记充分了解到了下面的情况,现在说起来就只差去一趟新安看一看了。
不知不觉,竟然就到了燕京大学。
柳书记看看时间:“改天我让小唐安排一下,请你们吃顿饭,老师那边,你也帮我说一声,我这趟出来是赶着去别地开会的,时间比较紧,我就不上去了。”
原来柳书记可不是没事开着公务车出来晃悠,他这趟出来,还是有工作在身的,就这样还挤出来时间,送了肖敏一程。肖敏觉得过意不去,又感谢了柳书记一番。
到了家里,方慧茹跟唐老两个老人家才知道孩子都到了,他们却不知道。
这次是肖敏故意没有跟两位老人说,原因很简单,就是怕他们辛苦劳顿。
要是平常就算了,这种天气折腾老人们出去等火车、接火车,可比大冬天的要辛苦多了。
看到肖大嫂来了,方慧茹也高兴了一阵,以前他们就去过肖家专门感谢肖家的长辈,当时肖家的长辈们虽然都不在了,但是肖军和肖大嫂就是肖家的家长,因此,唐老跟方慧茹还去过几次肖家,算是老相识了。
听说肖大嫂这趟来京市是来长见识的,方慧茹就更高兴了,以前总觉得肖家对肖敏有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这回肖大嫂代表肖家来京市置办产业,她是无论如何都要好好招待一番的。
两位老人高兴得简直是找不到东南西北了,方慧茹一会儿说要去铺床,一会儿说要去做饭,小小的家里洋溢着欢声笑语。唐老看家里没有什么吃的了,跟肖大嫂打了个招呼,就出去买菜买吃的去了。
方慧茹乐颠颠的又是要铺床,又是要收拾的,肖大嫂就在旁边劝着她:“亲家母,您别忙,先坐着聊聊天,这又不是很着急的事情,等我们自己来。”
方慧茹忙说不能让客人干这个,手脚麻利地开始收拾起来屋子。
肖大嫂是干习惯了家务活的,还不等方慧茹发挥出来,她已经把次卧的床给铺好了,转身问了自己睡哪间屋,又把自己屋子给收拾的妥妥帖帖。
其实被子都是现成的,这次过来的人跟上次不一样,那么肖敏跟陈檬就住在原来肖敏跟陈小军睡的那间房,肖大嫂就睡陈檬的小阳台,家里有一台落地扇,两台台扇,电风扇也是够的,就是陈大嫂那间房子有些西晒,下午不能睡人,不过也没有人会在下午睡觉。
肖大嫂这个人挺健谈,跟方慧茹开门见山地说自己这次来是带着全部身家来京市买房子的,问问方慧茹的意见,是买个小院子好,还是楼房好。
只因为四合院是群居房,也就是好几户拼在一起住的房子,十几口二十几口凑在一起住的比比皆是,又很少有三四户刚好都在一起卖的,一般独门独户的都是高知高干家庭,也不差卖房子的那点钱,有些人念旧便不舍得卖,肖敏上次那种捡漏的事情,当真是可遇不可求的。
这些也是方慧茹这段时间在那边活动打听出来的。
而且四合院的房子一般都让人住的乌烟瘴气,要是重新整改,跟买一套房子的价格其实差不多,也就是说你买房子买完了,要不就得忍受原本破旧的装修继续住着,要不就要花一倍的钱装修,所以正常人宁愿买小一点的楼房住上新房子,也不愿意买四合院。
一来二去,买卖双方的诉求其实都不在一个面上,这样也就导致了这方面的买卖资料和资源都挺少的。
方慧茹还说:“要是早说,我就让牙子给你们留意着了,现在跑来就要买,只怕不好买,这得看运气。”
lt;/divgt;
lt;/div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