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节
作者:李好      更新:2024-01-15 04:32      字数:4067
  而张寡妇经过这个事儿后,就不好在何家村呆着,然后回娘家,被她娘家的人,找了个外地人,给远远的嫁出去了。
  毕竟丢了这么大一个脸,虽然张寡妇不在乎,可是大家还要过日子呢,如果张寡妇还在,大家都时刻记着这事儿,还有那牛大彪说不定啥时候就又发飙了,所以还是赶紧嫁的远远的吧。
  让张寡妇家里人比较安心的是,牛大彪竟然没有死咬着不放手,估计也是被张寡妇这种水性杨花的性子给败了兴,听说又和别的女人好上了。
  赵二叔愁眉苦脸的,不得已找到了赵水生这边。
  因为地里旱的很,庄稼更是感觉无望。
  赵二叔种着赵水生两口子的两亩地,可是现在看样子却给不出那么多的粮食来了。
  赵水生听了赵二叔支支吾吾的话,想了想说道:“二叔,这样吧,粮食今年就算了,我那两亩地,就是我自己种,也收不到什么,今年的天我也知道,很少下雨,更不用说收成了。”
  赵二叔听了,心里感激,不过也不好意思,如果不是没有办法,他也不会厚着脸皮过来说这个事儿了。
  赵二叔说道:“水生,二叔不说什么感谢的话了,到时候我让木生给你们送些红薯过来。你们住在镇上,什么吃的都要用钱买,别看红薯不起眼,也能管饱。”
  “你好好给你媳妇说说,别因为这个吵架起来。”
  毕竟是粮食的事儿,水生这自己做主了,到时候他媳妇不同意,这不就闹起来了?那不成了他的不是了?
  赵水生笑道:“梨花不会的,她知道您的情况,也肯定会同意我这样做的。”
  李梨花确实不会因为这两亩地的粮食而生气,因为当初他们被净身出户的时候,还是赵二叔和赵二婶对他们好的,就凭着这一点,李梨花就不会计较什么。
  何况,他们本身就没有指望那两亩地的收成。
  卖个人情给值得的人,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儿。
  “还是让二叔别把这个事儿说出去,不然那边该闹腾了。”李梨花说道。
  说的是赵婆子等人,如果让他们知道,他们免费给了赵二叔种那两亩地,绝对会不甘心的。
  “二叔他们心里有数。应该不会说出去的。”赵水生说道。
  如果免费给赵家大房那边种,那么十有八、九这地就成了他们的了。
  给赵二叔种,就没有这种顾虑。
  赵水生成了赵水生,这一年也充分了解了当农夫的不容易,真的是看天吃饭,老天爷不赏脸,一年的粮食就不够吃的。
  上头到现在也没有免了田税,恐怕很大的可能就是还要交粮食给官府。
  对于农户们来说,是雪上加霜。
  教了粮食,留给自己家的,就所剩无几了。
  绣铺老板对李梨花说道:“我为啥不在家里好好的种地,还要开这个铺子,还不是因为种地不容易?看看今年,这收成肯定要打折扣的,我开这个绣铺,自己能赚到钱,用赚的钱再买粮食,比我种地要轻松多了。再有,我开绣铺,也能认识一些人,这些人我说出去别人想打我铺子的主意,都得掂量掂量一番。都说商户的地位低,可是谁过的好,睡过的坏,大家心里清楚,我又不要让我的儿子去考取功名,当个商户又怎么了?等我有了多的钱,有的是官家的小姐要嫁给我儿子。”
  刘大姐觉得能吃好喝好才是关键的,说什么士农工商,当农夫有什么好的,看看,现在这样下去,不知道多少人家要卖儿卖女呢。
  “今年的牙婆生意肯定好。”因为粮食不够,所以很多人家就只好把年幼的儿女给卖了。
  “我看你们不妨这个时候,买点儿人,这个时候价格也便宜一些,你这双手,腾出来,不就能另外赚钱了吗?天天在灶台上打交道,也浪费了你这双好手呢。”
  买一个婆子也才几两银子,这李家妹子做几个针线活儿就赚回来了。
  李梨花摇头,说道:“我家里的事儿,大姐你也知道,真的要买了婆子,我婆家的人知道了,还不上门来闹腾?与其这样,我不如自己动手,好歹也能保持个清净。”
  这倒也是,李家妹子的婆婆可是个泼妇,一个没有影的院子,都能过来闹着要。
  真的要买了婆子做饭了,那还不闹翻了天了?
  “那你们就一直这样下去?”得了钱不能用,可真是糟心那。
  “等过段时间再说。”她可绝对不会一直自己做饭的,买婆子也是早晚的事儿。
  赵婆子为什么敢来闹腾,还不是因为他们无权无势的,加上仗着是生了赵水生的亲娘,所以有恃无恐的。
  过段时间,说不定他们还不住在这镇上来了呢。离得越远,就越方便。赵家庄的日子,她是一点儿也不想过了的。
  李梨花早就跟绣铺老板说了的,那个富贵牡丹的屏风绣好了,这一年都不接活了,实在是要为眼睛着想,不然现在眼睛用多了,以后成了老花眼可就得不偿失了。
  刘大姐倒是真心想要李梨花再多做几件绣活,可是人不能言而无信,特别是做生意的,也只好作罢。
  何况,这绣活啊,是越少越精贵,越不容易得到,越是人要的多。
  所以刘大姐就不勉强了。而且看这李家妹子的男人,现在开始读书了,难道还真想去考什么功名?
  虽然她家里不考功名,可是能结识考功名的人,对自家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刘大姐想着,自从认识了李家妹子,她这运气是越来越好了,钱也赚的越来越多。所以,要好好的和李家妹子搞好关系才是。
  赵水生从肉铺割了几斤肉回来,分成了两份,让自家的岳父大人也带回去了一份。
  现在梨花爹也时常过来指点指点赵水生,梨花爹虽然读书迂腐,不过知道周朝的律法,赵水生问一问,也是有作用的。
  梨花爹接过了猪肉,问这两口子,“收稻谷的时候,你们回去不回去?”
  李梨花赶紧说道:“爹,水生正要多读书呢,就不回去了,家里的两亩地给二叔种着。也不用担心。”
  她可是怕这位老爹让他们回去帮忙,那可真是不好了。
  不说别的,这个天气,去年的时候,那是不得已,才下了地,就那一段时间,都累趴下了,真要让他们顶着大太阳去割稻谷,脸上都晒破了皮,经历一次就够了。
  梨花爹一听这个说法,就点头,“是该多读书,别的都别放在心上。等读出来了,什么没有?女婿是要读书,你呢,就什么都不干?”
  赵水生道:“梨花要给我做饭,也离不开。”
  梨花爹本来想让女儿跟着回娘家,去帮忙几天的,可是赵水生这样一说,他就没有说什么了。
  毕竟他读书的时候,也是要吃饭的。
  不然读书就没有力气不是?
  种田的事儿,倒是小事儿了。想通了这个,梨花爹就不勉强了,提着肉回去了。
  陈水莲看见公爹提的肉,这就眉开眼笑了。
  陈水莲已经决定好好的和小姑子搞好关系了,看看,人家现在在镇上,那是明显的发了啊。隔几次都能让公爹带回来一些好的。
  听说是公爹在教妹夫读书,陈水莲心道,就公爹这样的,能教出个什么样的啊。完全是浪费时间嘛。
  不过,只要有好东西拿回来,陈水莲也不计较公爹时不时的都不在家里,到外面溜达了。
  现在总比以前只看书,啥都不做要好吧。
  公爹早就应该去教人读书识字了,这样,就是束修也是有的。
  比白吃干饭不要好多了?
  “爹,您歇着啊,这肉我去处理处理。”陈水莲殷勤的把肉给拿到厨房去,这又是有荤菜了,嘴巴也不用淡了。
  李核桃有些责怪,“爹,梨花他们也不容易,你以后别从他们那边拿东西了啊。”
  “看你说的,是妹妹和妹夫孝敬爹的,这怎么能怪爹呢?”陈水莲适当的说出来,以后不拿了,他们哪里还能时不时的改善生活呢?
  自家这个男人就是个榆木疙瘩,一点儿也不懂得变通。
  有好处还不拿着,他是太蠢了,还是怎么的?
  梨花爹说道:“两个都别吵了,你爹我还不知道分寸?又不是贪小便宜的。”他不为俗务所困扰。这不是女婿自己家也买了,分给了他们一半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又不是他主动要的?而且,他也从来不主动要这些东西,他可是读圣贤书的,要东西,太没有气节了,是小人行径。
  收割稻谷的日子到了,只是今年天旱,庄稼长得不好,肯定要歉收了。
  知县大人上报了州府,然后得了一个好消息,今年的田税少交五成。
  没有说免了,只少交了一半。不过大家听到这个消息,就已经很高兴了。好歹能让人喘一口气。
  很多准备卖儿卖女的,也是看收成如何了再做打算。
  赵水生和李梨花不打算会赵家庄去,因为回去了,一是没有地方住,二是回去了,肯定是要帮忙的,他们好不容易才从农活中解脱出来,是不想再受那个罪的。
  ☆、第三十三章 效果
  经过这一年的保养,李梨花的手总算是没有厚茧子了,冬天里也不用在刺骨的冷水里洗衣服了。
  她自幼都有嬷嬷教导,最知道女人要注意保暖,不能受了凉。
  可是这李梨花原来不管天气暖和还是热乎,都是用冷水洗衣服洗菜,已经受了寒了。
  每个月月事的时候,还隐隐作疼。
  她赚了钱,搬到镇上,就开始调理起来,这女人的毛病,得尽快的调理,不然受罪的是自己。
  经过这大半年的调理,她现在来月事的时候,也不怎么疼了。
  世家名门,都有些自己独有的方子。李梨花也不打算拿这些方子去赚钱,可是用在自己身上,总是可以的。
  李梨花这个身子骨好,就是以前不注意,所以才会有些毛病的。
  只可惜现在买不起名贵的药材,不然效果就更好了。
  而且药补不如食补,搬出去后,他们吃的好,李梨花觉得这身体更棒了。
  为了不让赵婆子等人有理由再过来说三道四的,他们两口子就托人把中秋节的节礼提前送了过去。
  收稻谷中间有个中秋节要过。
  李梨花买了二斤月饼,还有两斤红糖,加上两斤猪肉,让人带回了赵家庄。
  这礼不轻也不重,送过去了,也好堵堵赵家的人的嘴。
  不回去,也是用行动告诉他们,分家了就是分家了。不能还和没有分家一样,想把人叫回去就叫回去。大家各过各的日子,过的不好,也不要你们帮着,过的好,你们也别眼红。
  请人代送,那人也不知道是不是看不惯赵家偏心眼的样子,从村口碰到人就把赵水生和李梨花给爹娘送节礼的事儿给宣扬了出去。
  不大一会儿,整个赵家庄的人都知道了。
  当初赵家分家,大家都知道老赵头两口子是多么的偏心,连屋子都给霸占了,让人家住那不能住的老屋子。
  人家没有办法,才到镇上去讨生活。
  就这样,逢年过节的,人家该孝敬的从来都不少。
  反而是赵婆子等人,见不得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过的好,听说还去镇上闹过呢。
  “你说,她是咋想的啊,她儿子过的好了,也不要她操心了,干啥非要去闹呢,把人日子给闹黄了,她就高兴了?”
  “这事儿我知道,还不是有人嚼舌根,想占便宜,说镇上的房子是水生两口子私底下攒钱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