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
作者:
朱砂 更新:2024-01-14 16:38 字数:7553
“景阳宫虽糊涂些,但皇长子身边自有伺候的人,臣妾挑几个懂事的人过去,再时常过问着,总亏不了孩子的。也不过养个三五年,待孩子大了,就挪出来。”袁胜兰就算再糊涂,也不敢轻忽了皇长子的。
皇帝叹道:“也只能如此了。珏儿实在不好久居宫中的。”敬郡王已经八岁了,这个年纪当然还不算很大,但他是前太子的儿子,总这么养在宫里,外人都难免有些想法了,尤其是前几年皇帝无嗣的时候。
梅皇后想了想:“那就先建着王府。咱们这里慢慢瞧瞧适龄的女孩儿,等到珏儿十二岁上,可以先把亲事定下来。”亲事定了,就有各道礼数要走,到时候就可以以行礼为由,让敬郡王迁出宫了。
皇帝默然片刻,低声道:“前几年,朕也有些担忧……”担忧太后会以他无嗣为由,让他立敬郡王为太子。也就是后来,太后力主袁胜兰入宫,才打消了皇帝一些怀疑。就是现在,倘若太后不提敬郡王出宫开府之事,皇帝还真不大想把皇长子给袁胜兰呢。
梅皇后心里一痛。无嗣之事,提一次就戳一次她的心窝子,而她还得笑着说:“如今眼看着就有第二个孩子了,日后皇上子嗣多着呢,看着哪个好就选哪个,如何轮得到外人呢。”
皇帝叹道:“太子哥哥其实也算不得外人……唉,朕想着,立珏儿为亲王。”太子从前对他这个弟弟还是不错的。当然,他也替太子出过不少力。
只要敬郡王不当太子,郡王亲王的,也没什么大差别。梅皇后点头道:“到底是嫡出骨血,立个亲王不算过份,也能慰母后之心。”袁太后既然做出让步,那必是要让敬郡王做亲王的,与其这时候先按郡王规制建王府,等他出宫成亲的时候再按亲王规制改建,还不如直接就封了亲王,倒省得折腾工部和内务司的官员呢。
解决了这个问题,皇帝就很高兴,笑着说起梅若坚来:“朕原想留他在身边做个中书舍人,他却不愿,想外放做个县令,说要给百姓做点儿实事。”中书舍人品级不高,却是皇帝近臣,若有别人能得这差使,必是欢欣鼓舞的,梅若坚却偏辞了。
梅皇后抿嘴笑道:“这必定是族叔教的了。”
“果然不愧大儒之名呢。”皇帝倒是很高兴,“朕看他确实是做实事的人才,如今江浙那里又正好有空缺,不如就叫他过去。”
这个,梅皇后也情愿。梅若坚之前还住在沈家呢,如今再过去,在沈大将军辖区做县令,便宜多着呢。且皇帝现在重视江浙,也好出政绩。
“梅大儒着实会教子。”皇帝想到梅若明,又夸了他一句,“在翰林院也是勤勤恳恳,时常听掌院赞他实心任事。朕原想赏他,又怕太过了惹眼,听说他如今尚未续弦,不如你给他寻个淑女?到时成亲,朕再赏些东西下去。”
“这可是好大的脸面呢。”梅皇后便高兴起来,“说来年纪也实在不小了。”
说起梅若明的亲事,皇帝倒想起一件事来:“朕怎么记得去年曾听说他要跟沈家做亲,后头却又没消息了……”
这个,梅皇后倒是从梅娘子处听过一二:“说是刚要定亲,沈家大姑娘就得了一场急病,大约是两人八字不和,这亲自然议不成了。”
“若是这样,那倒无妨了。”皇帝便松了口气,“过些日子沈家人也要进京,朕倒是怕他们议亲不成有些不快,到时见面尴尬。”
“倒是不曾听说有什么不快。”梅皇后好奇问道,“怎么沈家人又要进京?不是说江浙那边正要整顿水军抗倭么?”
皇帝叹了口气:“江浙那边,其实袁家将水军训得不错……”至于为什么这么些年海匪都剿不清爽,这里头的缘由,知道的人不在少数,“如今,就有人想着过去分一杯羹了。沈文是不能动的,就想把沈云殊调到别处去。我想想,还不如就叫他进京,在京卫指挥使司那里给他一个指挥佥事做。”
京卫指挥使统领卫军,有护卫宫禁,拱卫京城之职,沈云殊已是四品守备,进京仍是正四品,还相当于小小升了半级,倒也是件好事。
梅皇后想了想道:“京卫指挥使司有缺吗?”指挥佥事可是有限制的,总共就是四人,若是没缺,沈云殊可没得封。
皇帝早想好了:“正有人想外放。我且不急,等他们好生吵出个结果来再说。”说想把沈云殊调回来就调回来?哪有那么容易呢。就算是要调回来,也要先抻一抻,抻到有缺了,到时再调。有这时间,沈家父子还可以把江浙再理一理。
说是后宫不可干政,但身为皇后,怎可能对前朝事一概不知?顺口就问了一句:“皇上想调谁过去?”江浙如今又跟一块肥肉似的,谁都想去分点功劳了。
皇帝叹道:“反正绝不能找个无能的去拖沈文后腿。”想去沾光捞功劳可以,至少自己也得有点本事,若是个废物,肯听话也可。可若是想着去与沈文相争的,那皇帝断然不肯的。
两人说了半夜的话,才歇下了。
永和宫偏殿那里,灯却是一直亮着。许瑶侧在床上,看着睡得小猪一样的皇长子,愁眉不展。
知韵已然困得眼皮都抬不起来,只是许瑶不睡,她也不能去歇着,只得小声劝道:“娘娘也别急,皇后娘娘也没说不要咱们大哥儿啊。”
“梅若婉那里有了,皇后还要别人的儿子做什么。”许瑶叹道,“看着吧,过不几日,皎哥儿就得去景阳宫了。”
知韵道:“就算去了景阳宫,难道谁还敢亏待了哥儿不成?娘娘只管放心的。”这可是皇长子!谁不拿着当块宝似的。
许瑶却是打心眼里不肯让袁胜兰养孩子的,叹道:“她怎么就不能自己怀一个呢……”
知韵嗤道:“没福气呗。”她是真觉得自己姑娘太有福气了,不然怎么就能生了皇长子呢?这福气可不是人人都有的,就说华昭容如今怀了,可是男是女还说不定呢。若是个丫头,皇后娘娘难道还能放开皇长子吗?
许瑶却不敢把希望寄托得那么远。再说,若是袁胜兰先抱走了孩子,难道梅若婉生下女儿,皇后还好意思再把皇长子要回去不成?
皇后断然不会做那等没脸皮的事儿,而且梅若婉能怀,别人也能怀,早晚会有皇次子甚至皇三子皇四子的,皇帝还年轻着呢,皇后有的是时间可等。
可是现在也委实没办法,许瑶已经枯坐了半夜,却无计可施,只得叹道:“但愿皇上不答应……”袁胜兰本来就不得皇帝宠爱,如今娘家又完了,皇帝未必愿意自己的长子由她养呢。
只可惜世间不如意事常□□,许瑶的愿望也不例外。
花会之后没几日,皇帝就下旨升敬郡王为亲王,令工部与内务司开始督造亲王府。之后,皇长子就被抱去了宁寿宫——是的,对外的说法,是太后想亲自抚养皇长子。当然,太后年纪大了嘛,也怕精力不足,疏忽了什么地方。景阳宫不是离宁寿宫近吗?袁昭仪就每日去宁寿宫,帮着太后照顾皇长子了。
孩子抱走那日,许瑶这颗心就跟在油里煎似的,也只得安慰自己,养在太后宫中,名声也好听些。
可也就是一个来月,敬亲王病了一场,太后便以“怕皇长子在宁寿宫过了病气”为由,把皇长子送去景阳宫了。
敬亲王这一病就病了十来天,等他病好,太后又身子不适了。
正是夏季,本就暑热难耐,太后又是照顾敬亲王而“累”病了,自是缠绵病榻好几日,直到六月末,天气渐渐转凉,太后才好了些。可据太医们说,太后年纪大了,实在不宜再劳累,必得好生养着才行。
太医都这么说了,谁还敢让太后费心呢?好在敬亲王年纪已经大了,白天还要去跟先生读书,虽住在宁寿宫,也不必太后费多少心力,倒是皇长子小小一只,正要人费心呢。
太后这一病两个月,皇长子就在景阳宫住了两个月,倒也过得着实不错,至少并未见有病痛。于是太后在皇后率众妃嫔去请安的时候便道:“我年纪大了,怕是再无精力照顾皎哥儿。瞧着这两个月他在景阳宫住得还不错,跟兰儿也亲近,我看,就让他住在景阳宫吧。”
梅皇后静静听了,道:“这也好。母后只管好生养病,等大好了,再接皎哥儿回宁寿宫也不迟。”
太后叹道:“我这身子,怕是再没大好的时候了。孩子这么抱来抱去的,于他也不好。如今他跟兰儿也亲近,若再抱来我这里,怕是又要教他哭一场,何必呢。”
“母后不过是病中不适,难免有些灰心罢了,哪里就说到这上头来。”梅皇后微微一笑,“不过母后虑得甚是,孩子抱来抱去的也不好,既然母后发了话,皎哥儿就叫袁昭仪养着就是。再过两个月就是他的周岁生辰,到时候就在景阳宫抓周罢。”
许瑶在一旁立着,袁太后偏又瞥了她一眼:“许婕妤可愿意?”
这种事哪里轮得到许瑶愿不愿意呢?她这两个月已然瘦了一圈儿,却是半点神色都不能露出来的,自是满面喜色,表示荣幸。
梅皇后就笑了一下:“说起来,许婕妤嫁去杭州的妹子,怕是也要来京城了,若是能赶上皎哥儿抓周,倒不妨也叫了娘家人进来,瞧瞧皎哥儿呢。”
第119章 回京
沈云殊接到调令的时候, 连玉翘刚刚成亲,正好三日回门。
三月里,沈大将军派去西北连家的人终于回来了, 带了几件连玉翘在家时惯用的东西, 以及一百两银子, 说是连玉笙给连玉翘的嫁妆,因路途遥远,置办嫁妆倒不好运送,所以就直接给了银票。
若是按照连大爷和连大太太生前的安排, 连家要拿出来的绝对不止这一百两银子,连家不过是觉得沈家不会再回西北, 天高路远的管不到他们,所以不肯多拿出来罢了。
沈家派去的管事是个老人了,从前也见过连玉笙, 不由得在沈云殊和许碧面前叹息了一声:“从前瞧着笙少爷颇是懂事的, 这几年也不知怎么了,一身的烦躁。老奴与他说了半天,他只说他是兄长能做得主,倒是表姑娘私自逃家, 不守规矩什么的。老奴也是恼了,狠说了几句, 又把大将军搬出来,他才收敛了些。就换了那位姨奶奶出来,跟老奴哭穷。末了就给了这一百两的银票, 那几件东西,还是表姑娘列了单子,老奴硬是挨着样儿地讨要了出来。原该早些回来,只是这对青花梅瓶被送了县令家里,老奴在那边打听了几日,说是给了县令家的姨娘。幸得那姨娘有个弟弟好赌,老奴替他还了一笔赌债,叫他把这梅瓶偷了出来抵了。因办这些事,所以拖得久了些。”
老管事对前头连氏夫人印象甚好,叹道:“也不知太太怎的就有这样的侄儿——依老奴看,都是被那姨奶奶教唆坏了。亲家老爷再不该留着这姨奶奶的。”反正连大老爷已经死了,老管事批评起来也就随意了些,“那股子刻薄劲儿,倒是跟姨奶奶一脉相承。老奴听说,因着表姑娘逃了,那县丞的缺也没谋到,反贴了东西进去,自是再不肯把表姑娘的嫁妆拿出来了。若不是表姑娘交待说只要这几件东西,老奴真是忍不住要闹一场了。”
沈云殊冷笑了一声,摆摆手:“罢了,这几件东西是舅父留给表妹的,要回来也就罢了。至于连玉笙,日后有机会见着再教训他,这会儿不必与他生气。”
老管事还有点儿不平:“老奴去了连家,笙少爷口口声声管姨奶奶叫娘,老奴提起前头大太太,他倒甚是冷淡。”
“好啊。”沈云殊口气讥讽,“既然他只认姨娘,那以后就只当他是姨娘的亲戚好了。不必再提,别冲了表妹成亲的喜气。”
连玉翘见到那几样东西的时候,眼圈倒是红了一红。但她自打海盐一战之后,整个人确有些脱胎换骨之感,便是见了那张一百两的银票,也不过就是眼圈红了一下而已,随即就叫青螺收了,拉了许碧的手道:“又劳姑父和表哥,千里迢迢的还叫人走这一趟。”
“既是舅父舅母留给你的念想儿,自然得拿回来。”许碧笑道,“这对梅瓶着实不错,还有那扇屏风,正好都放进嫁妆里头。那银子给你压箱,倒还实惠。”
一提嫁妆,连玉翘脸就红了,小声道:“都劳表嫂费心……”沈家给她出了五千两,与沈云婷待遇相同,这实在是再无可挑剔了。且许碧将这五千两多置了田地和铺子,摆在外头的东西都不甚打眼。
“多亏表少奶奶想得周到。”青螺端了茶来,快言快语,“姑爷前几天还跟我们姑娘说呢,他那叔叔婶婶,好几次上门要叫他搬回去,还与他打听姑娘的嫁妆。”要是好东西都摆在外头,这俩人还不跟苍蝇叮蜜似的叮上来啊。
“只要陆姑爷自己拿得稳,别人盯也没用。”许碧故意在“姑爷”两个字上拉长了声音,顿时羞得连玉翘脸似火烧,一直红到了耳朵根儿。
陆飞的确挺能拿得稳的。随他叔叔婶婶如何登门,到底没理会。不仅如此,他因在海盐斩了六个倭人,不但升了总旗,还有一百二十两银子的奖赏。他把这银子加上自己父母留下的一点儿微薄家产,以及攒下的俸禄,加在一起买下了自己如今租住的那个小院儿,还把地契落在了连玉翘名下。
这事儿,还是连玉翘三日回门的时候,方告诉许碧的:“也是第二日给公婆的牌位敬过茶之后才给我的,说在我名下就算我的嫁妆,就是他叔叔婶婶再打主意也没用。”嫁妆是女子私产,论起来的确不与夫家相干的。
许碧忍不住笑:“陆姑爷确是挺有心的。那地方其实也不错,只是略远了点儿。”
“我又不大出门的。”连玉翘虽换了妇人装束,说起话来却还跟从前一样,有点儿害羞,“他去卫所倒是方便,那就成了。再者,离他叔叔婶婶家里也远……”省得人天天上门找麻烦。
“敬茶认亲那天可还顺利?”
如今连玉翘归宿已定,青螺再没了心事,说起话来也是一套一套的,既轻又快,仿佛是被大石压着的泉眼,现在把石头一搬开,泉水就咕嘟咕嘟往外冒:“表少奶奶没看见哟,那两位实在好笑。又想着拿一拿长辈的架子,又想着笼络我们大爷和大奶奶,那话说的,真是一时一变,奴婢听着都觉得好笑,难为他们怎么转得那么快呢。还有他们家几个孩子,上来就磕头——您说这不年不节的,又是平辈,哪有行这么大礼的?后头拿了我们大奶奶给的见面礼,就嫌简薄。哎哟,敢情磕这头是来讨大赏的呢!也不瞧瞧他们两个做长辈的,给的都是什么礼。幸得我们大爷有见地,买了个那样远的院子,不然我看着,天天都要来吃饭的。”
许碧既笑且叹:“摊上这样亲戚……罢了,只面儿上过得去就行了。”这年头讲究亲戚间相互扶持的,可陆飞家的亲戚——还是别沾的好。
沈家正张罗着要留新姑爷吃酒,圣旨就到了。全家跪接了旨意,送走来宣旨的人,连玉翘就不舍起来:“京城是好地方,就是表哥表嫂这一去,不知几时才能见着……”
许碧被她这么一说,才想起来从京城到杭州真是路途遥遥,这年头可不比后世,这么一去千里的,没准还真见不着了。
这才有点儿离别的伤感。不过沈云殊进京城毕竟算是升官,指挥佥事又算是实职,并不差的,众人也就复又高兴起来。
既接了旨,就有个上任的时候。接替沈云殊的人已经来了,沈云殊一边交接,一边且要探探这后任的底儿,着实忙碌。许碧则在家里准备行李,也折腾得不轻。以至于夫妻两个,居然是在出发之后,在船上才得安心说说话的。
首要话题当然是继任之人。沈云殊一手枕在脑后,翘着腿躺在船舱里,慢悠悠地跟许碧说话:“是卢家的人。”
“卢家,就是前太子妃的娘家?”许碧从上次进京被科普的知识里翻出存货,对照了起来,“不是说这几年卢家挺安静的么?”
“卢家虽安静,家里却始终有子弟在仕。”当初袁太后给自己亲儿子挑媳妇儿,自然是挑好的。卢家别看没出袁翦父子这样声势喧赫的人物,却是细水长流,家里数代都有人在朝为官,是个根基颇为坚实的大家族呢。
尤其人家是有点底蕴的,当初出了个太子妃,也没见卢家如何张狂,后来太子妃成了前太子妃,也没见人家丧气失态,还是那么不温不火地读书、出仕、做官。说起来,太子妃对卢家是锦上添花,没了这朵花,卢家也还是卢家。
许碧嘀咕道:“听起来好像还挺安分的……不过,他们家对剿匪抗倭的事儿是什么意思啊?”可别来拉沈大将军的后腿。
沈云殊笑起来:“卢家原有位老太爷在朝任刑部尚书,不过太子妃殁后,卢尚书也过世,卢家子弟中再无三品以上大员,多是外官,于此事尚无在朝中争论的机会,只是奉命当差而已。”就这禁不禁海的事儿,也不是人人都能插一嘴的。
“当然,卢家也有自己的打算。”沈云殊晃了晃腿,伸手把许碧拉下来跟自己躺在一起,“皇上封敬郡王为亲王,要给他开府。敬郡王已经八岁,再过几年就要成亲,也要出来办差,到时候,卢家和他自能相互扶持。”当然比不了太子登基,但有个亲王外甥,也是极好的了。
“这个缺,也是太后有意替卢家谋来的。”沈云殊叹道,“说是后宫不可干政,其实——敬亲王是太后的亲孙子,太后自然要替他打算。不过太后替卢家开了口,袁家就失去了机会,皇上衡量再三,觉得这样更好些,就答应了。不管怎样,太后既开了口,皇上不好不应的。”
皇帝吃亏就吃亏在不是太后亲生的,而是太后抚养并扶持上皇位的庶子。在天下人眼里,皇帝能得登大宝,就得感激太后一辈子。若是违逆太后的心意,亲儿子倒罢了,皇帝这里就于不孝之外还得给扣上个忘恩负义的帽子,实在是背不起啊。
“亲孙子……”许碧若有所思,“所以对太后来说,敬亲王的利益,自是比娘家要重要了?”
沈云殊不假思索地道:“应该是吧。毕竟女子出嫁便归夫家,娘家总是隔了一层了。”
许碧觉得有句话就在自己嘴边上,只是一时捕捉不到。想了半天想不起来,只得问道:“袁家现在还有人可用吗?”
沈云殊点点头:“自然还是有的。以前有袁翦父子三人在,其余袁氏族人是被他们压着的,如今他们父子倒了,旁人倒可伸伸头了。”
“这是什么道理?”许碧觉得奇怪,“为什么反是他们压着自己族人?”
沈云殊唇角一翘,略带讥讽:“越是自己人,才越看不得人好呢。何况按制,官员是不许在本籍做官的,袁家因有太后,才得了例外。可若是整个袁家都兴旺起来,必招人忌讳,袁氏父亲是断不能再留在江浙的。这般一想,他们自然要压着族里一些了。承恩公府,不就是一直被他们压着,只得个虚衔么。”
说到这个,许碧便又起了疑惑:“按说承恩公府才是太后的娘家,为何太后不提携承恩公府的子弟呢?就算没有如袁氏父子这般出色的,多少提拔起几个来也好,何至于只剩下个虚衔呢?”
沈云殊不很在意地摆摆手:“承恩公府那些子弟,也实在是提不起来,若是真有个出色的,袁翦父子也压不住。被他们压住的,多是那些旁系子弟罢了。”
许碧沉吟道:“那如今袁氏父子倒了,袁氏一族倒可出头了?”
沈云殊点头道:“过继到袁家的那一个,就颇有些能为,已经考出了举人的。等守完了孝,身上有了龙骑尉的衔儿,就可以谋差事了。”
不过,再怎么有能为,单是谋差事就要再等一年多呢,更不用说这差事还得从底层做起,袁家想要再出一个如袁翦这般的人物,也是十几二十年后的事了。
沈云殊也不想在袁氏父子这里再费太多口舌,便说起别的事来:“这次回京城,想来你那位嫡母不会再拦着你回娘家了。”
许碧真不稀罕回什么娘家:“我倒想去看姨娘呢。”她还准备了好些东西要给路姨娘。虽说也有信件往来,但毕竟是太不方便了,一年里也不过一两封信件,说是一切都好,总归要自己看了才能心安。
“自然是要看的。”说着姨娘,沈云殊就不禁想到了香姨娘,继而想到沈云婷,不由得叹了口气,“我原想着带婷儿一起,只是咱们这回去京城,也少不了有许多事情要办,还是先安顿下来,再接她过来才好。”
说到许多事情,许碧不禁就想起了袁胜莲来:“不知她可探查出些什么来没有……”
“哪有那么容易。”沈云殊倒是半点不急,“她不过是佑王府的侍妾,连递牌子进宫的机会都没有。想要进宫,只有宫里传召她才行。至于打探太后之事,那就更难了。”其实袁胜莲的投诚,沈云殊倒觉得可有可无,最大的意义在于提醒了他们要小心袁太后。至于袁太后究竟是什么打算,沈云殊倒真没寄希望于袁胜莲。